目录 | 第8-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18页 |
一、高尿酸血症的危害及治疗方法 | 第12-14页 |
二、微囊化不可繁殖型基因工程菌 | 第14-17页 |
三、动物高尿酸血症病理模型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8-3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8-23页 |
2.1.1 菌株及载体 | 第18页 |
2.1.2 试剂盒 | 第18页 |
2.1.3 蛋白分子量标准 | 第18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18-19页 |
2.1.5 主要试剂 | 第19页 |
2.1.6 主要溶液 | 第19-22页 |
2.1.7 主要培养基 | 第22页 |
2.1.8 实验用动物 | 第22页 |
2.1.9 取血容器及工具的前处理 | 第22-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35页 |
2.2.1 工程菌培养及尿酸氧化酶表达 | 第23-25页 |
2.2.2 工程菌尿酸氧化酶活性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5-27页 |
2.2.2.1 方法一、紫外吸收法 | 第25-26页 |
2.2.2.2 方法二、用尿酸试剂盒检测 | 第26-27页 |
2.2.3 工程菌甲醛灭活条件考察 | 第27-29页 |
2.2.3.1 不同灭活条件对工程菌酶活的影响 | 第27-28页 |
2.2.3.2 甲醛灭活对繁殖性的影响 | 第28页 |
2.2.3.3 甲醛灭活对菌体形态的影响 | 第28-29页 |
2.2.4 微囊化菌体的制备 | 第29-32页 |
2.2.4.1 微囊制备条件的考察 | 第29-31页 |
2.2.4.1.1 微囊制备原理 | 第29-30页 |
2.2.4.1.2 微囊制备实验流程 | 第30页 |
2.2.4.1.3 微囊制备条件考察 | 第30-31页 |
2.2.4.2 微囊理化性质 | 第31-32页 |
2.2.4.2.1 微囊粒径 | 第31-32页 |
2.2.4.2.2 微囊包封率 | 第32页 |
2.2.4.2.3 微囊强度 | 第32页 |
2.2.4.3 微囊化菌体体外降尿酸活性检测 | 第32页 |
2.2.5 高尿酸血症病理模型的建立 | 第32-33页 |
2.2.5.1 大鼠肾衰模型 | 第32-33页 |
2.2.5.2 小鼠高尿酸血症病理模型 | 第33页 |
2.2.6 微囊体内活性检测 | 第33-34页 |
2.2.6.1 微囊灌胃体内分布情况 | 第33-34页 |
2.2.6.2 微囊体内作用效果 | 第34页 |
2.2.7 微囊冻干保护剂的考察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35-53页 |
3.1 尿酸氧化酶的表达 | 第35-36页 |
3.2 工程菌尿酸氧化酶活性测定方法 | 第36-37页 |
3.2.1 方法一检测结果 | 第36-37页 |
3.2.2 方法二检测结果 | 第37页 |
3.3 灭活条件对工程菌活性影响 | 第37-41页 |
3.3.1 灭活条件对工程菌酶活的影响 | 第37-39页 |
3.3.2 灭活条件对工程菌繁殖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3 甲醛灭活条件对菌体形态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 微囊化菌体的制备 | 第41-46页 |
3.4.1 微囊制备条件考察 | 第41-43页 |
3.4.1.1 海藻酸钠溶液粘度及CaCl_2浓度的考察 | 第41页 |
3.4.1.2 通气流速及泵转速的考察 | 第41-43页 |
3.4.2 微囊的理化性质 | 第43-46页 |
3.4.2.1 微囊粒径 | 第43-44页 |
3.4.2.2 微囊包封率 | 第44-45页 |
3.4.2.3 微囊强度 | 第45页 |
3.4.2.4 微囊化菌体体外降尿酸活性检测 | 第45-46页 |
3.5 高尿酸血症病理模型 | 第46-48页 |
3.5.1 大鼠肾衰模型 | 第46页 |
3.5.2 小鼠高尿酸血症病理模型 | 第46-48页 |
3.6 微囊体内活性检测 | 第48-50页 |
3.6.1 微囊灌胃体内分布 | 第48页 |
3.6.2 微囊体内作用效果 | 第48-50页 |
3.7 微囊冻干保护剂的考察 | 第50-53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发表文章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