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7-11页 |
摘要 | 第11-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缩略语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绪论 | 第15-27页 |
1.1.血栓形成机理 | 第15-19页 |
1.2.抗血栓机理 | 第19-20页 |
1.2.1.抗凝系统 | 第19页 |
1.2.2.溶栓系统 | 第19-20页 |
1.3.溶栓药物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4.纤溶酶的来源及微生物产纤溶酶的研发状况 | 第21-22页 |
1.4.1.纤溶酶的来源 | 第21页 |
1.4.2.微生物产纤溶酶的研发现状 | 第21-22页 |
1.5.植物内生菌的研究概况 | 第22-26页 |
1.5.1.植物内生菌的定义 | 第23页 |
1.5.2.植物内生真菌的多样性 | 第23-24页 |
1.5.3.植物内生真菌产生的活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1.6.立题依据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植物内生真菌CPCC 480097的鉴定 | 第27-38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27-33页 |
1.1.材料 | 第27-30页 |
1.1.1.菌种 | 第27页 |
1.1.2.主要试剂 | 第27-28页 |
1.1.3.主要仪器 | 第28-29页 |
1.1.4.培养基 | 第29-30页 |
1.2.方法 | 第30-33页 |
1.2.1.培养方法 | 第30页 |
1.2.2.菌种的纯化与复壮 | 第30-31页 |
1.2.3.溶液的配制 | 第31页 |
1.2.4.粗酶液的制备 | 第31页 |
1.2.5.抗凝活性的测定 | 第31页 |
1.2.6.形态学鉴定 | 第31页 |
1.2.7.氯化苄法提真菌染色体DNA | 第31-32页 |
1.2.8.18S rDNA和ITS序列PCR | 第32-33页 |
1.2.9.系统发育分析 | 第33页 |
2.结果与讨论 | 第33-37页 |
2.1.菌种纯化与复壮 | 第33页 |
2.2.CPCC 480097的鉴定 | 第33-37页 |
2.2.1.形态学鉴定 | 第33-35页 |
2.2.2.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5-37页 |
2.2.3.鉴定结果 | 第37页 |
3.结论 | 第37-38页 |
第三章 CPCC 480097发酵条件的初步优化 | 第38-53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38-41页 |
1.1.材料 | 第38-40页 |
1.1.1.菌种 | 第38页 |
1.1.2.主要试剂 | 第38-39页 |
1.1.3.主要仪器 | 第39页 |
1.1.4.培养基 | 第39-40页 |
1.2.方法 | 第40-41页 |
1.2.1.培养方法 | 第40页 |
1.2.2.粗酶液的制备 | 第40页 |
1.2.3.活性测定 | 第40页 |
1.2.4.缓冲液配制 | 第40页 |
1.2.5.胞内酶、胞外酶的判断 | 第40页 |
1.2.6.样品色素测定 | 第40页 |
1.2.7.pH测定 | 第40页 |
1.2.8.菌体生长曲线的制作 | 第40-41页 |
2.结果与讨论 | 第41-51页 |
2.1.胞内酶、胞外酶的判断 | 第41页 |
2.2.产孢培养基的考察 | 第41-42页 |
2.3.碳源的考察 | 第42页 |
2.4.碳源浓度的考察 | 第42-43页 |
2.5.氮源的考察 | 第43-44页 |
2.6.氮源浓度的考察 | 第44-45页 |
2.7.玉米粉与黄豆粉比列的考察 | 第45-46页 |
2.8.无机盐与微量元素的考察 | 第46-47页 |
2.9.发酵培养基初始pH的确定 | 第47页 |
2.10.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的确定 | 第47页 |
2.11.种子质量的考察 | 第47-48页 |
2.12.转种量的考察 | 第48-49页 |
2.13.装液量的考察 | 第49-50页 |
2.14.培养温度的考察 | 第50-51页 |
2.15.发酵过程曲线 | 第51页 |
2.16.最优发酵条件的确定 | 第51页 |
3.结论 | 第51-53页 |
第四章 HCCB00699S1的分离纯化与性质的初步研究 | 第53-83页 |
1.材料和方法 | 第53-63页 |
1.1.材料 | 第53-54页 |
1.1.1.主要试剂 | 第54页 |
1.1.2.主要仪器 | 第54页 |
1.2.方法 | 第54-63页 |
1.2.1.缓冲液的配制 | 第54-55页 |
1.2.2.粗酶液的制备 | 第55页 |
1.2.3.纤维蛋白平板测定法 | 第55页 |
1.2.4.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55-56页 |
1.2.5.SDS-PAGE | 第56-58页 |
1.2.6.冷冻干燥 | 第58页 |
1.2.7.低温保存对粗酶稳定性影响试验 | 第58页 |
1.2.8.反复冻融对粗酶稳定性影响试验 | 第58页 |
1.2.9.工作温度对粗酶稳定性影响试验 | 第58页 |
1.2.10.pH对粗酶稳定性影响试验 | 第58-59页 |
1.2.11.硫酸铵、氯化钠对粗酶稳定性影响试验 | 第59页 |
1.2.12.粗酶的有机溶剂沉淀 | 第59页 |
1.2.13.粗酶的等电点沉淀 | 第59页 |
1.2.14.糖的定性检测 | 第59页 |
1.2.15.盐析 | 第59-60页 |
1.2.16.微滤 | 第60-61页 |
1.2.17.超滤 | 第61页 |
1.2.18.Sephadex 25脱盐柱脱盐 | 第61页 |
1.2.19.Mono-Q阴离子交换柱层析 | 第61页 |
1.2.20.Superdex 75凝胶柱过滤 | 第61页 |
1.2.21.纯酶比活的测定 | 第61-62页 |
1.2.22.纤维蛋白自显影 | 第62页 |
1.2.23.N-端氨基酸序列的测定 | 第62页 |
1.2.24.纯酶最适反应pH试验 | 第62页 |
1.2.25.纯酶最适反应温度试验 | 第62页 |
1.2.26.pH对纯酶稳定性影响试验 | 第62-63页 |
1.2.27.温度对纯酶稳定性影响试验 | 第63页 |
1.2.28.纯酶冻干粉耐热性试验 | 第63页 |
1.2.29.蛋白酶抑制剂对纯酶活性影响试验 | 第63页 |
2.结果与讨论 | 第63-81页 |
2.1.UK纤溶平板标准曲线 | 第63-64页 |
2.2.蛋白质浓度测定 | 第64页 |
2.3.粗酶性质的研究 | 第64-68页 |
2.3.1.低温保存对粗酶稳定性的影响 | 第65页 |
2.3.2.反复冻融对粗酶稳定性的影响 | 第65-66页 |
2.3.3.工作温度对粗酶稳定性的影响 | 第66页 |
2.3.4.pH对粗酶稳定性的影响 | 第66-67页 |
2.3.5.硫酸铵、氯化钠对粗酶稳定性的影响 | 第67-68页 |
2.3.6.有机溶剂沉淀 | 第68页 |
2.3.7.等电点沉淀 | 第68页 |
2.4.分离纯化 | 第68-75页 |
2.4.1.离心 | 第68页 |
2.4.2.盐析 | 第68-70页 |
2.4.3.微滤 | 第70页 |
2.4.4.超滤 | 第70页 |
2.4.5.脱盐 | 第70页 |
2.4.6.糖的定性检测 | 第70-71页 |
2.4.7.离子交换 | 第71-72页 |
2.4.8.凝胶过滤 | 第72-74页 |
2.4.9.分离体系的确立 | 第74页 |
2.4.10.纯化收率 | 第74-75页 |
2.5.基本参数的测定 | 第75-77页 |
2.5.1.比活的测定 | 第75页 |
2.5.2.纤维蛋白平板自显影 | 第75-76页 |
2.5.3.等电点的测定 | 第76-77页 |
2.5.4.N-端序列的测定 | 第77页 |
2.6.纯酶性质的初步研究 | 第77-81页 |
2.6.1.最适酶反应pH | 第77-78页 |
2.6.2.最适酶反应温度 | 第78-79页 |
2.6.3.酶的pH稳定性 | 第79-80页 |
2.6.4.酶的温度稳定性 | 第80页 |
2.6.5.酶冻干粉的耐热性 | 第80-81页 |
2.6.6.蛋白酶抑制剂对酶活的影响 | 第81页 |
3.结论 | 第81-83页 |
全文总结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附录 | 第89-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