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上黄小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动态变化与生态功能区研究
|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9页 |
| ABSTRACT | 第9-1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6-30页 |
|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17-26页 |
|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内涵、区别及联系 | 第17-18页 |
|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 第20-22页 |
| ·LUCC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2-26页 |
| ·研究区选择依据 | 第26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6-30页 |
|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 ·研究特色 | 第29-30页 |
| 第2章 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简介 | 第30-41页 |
| ·景观生态学发展简史 | 第30-31页 |
| ·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 | 第31-34页 |
|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 第31-32页 |
|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 第32-34页 |
| ·景观空间格局定量化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 ·景观指数简介 | 第35-41页 |
| 第3章 上黄试区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 | 第41-47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41-42页 |
| ·自然环境特征 | 第42-45页 |
| ·地貌类型与侵蚀特征 | 第42页 |
| ·土地类型与分布 | 第42页 |
| ·土壤类型与植被 | 第42-43页 |
| ·气候 | 第43-45页 |
| ·自然灾害 | 第45页 |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45-47页 |
| ·人口社会发展 | 第45页 |
| ·经济发展水平 | 第45-47页 |
| 第4章 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 | 第47-55页 |
| ·资料与研究方法 | 第47-49页 |
|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47-48页 |
| ·研究方法 | 第48页 |
| ·景观指数计算 | 第48-4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5页 |
| 第5章 土地利用分类对景观指数的影响 | 第55-61页 |
| ·资料与研究方法 | 第55-56页 |
|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55-56页 |
|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变化 | 第5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6-61页 |
| 第6章 上黄试区土地类型分类及制图研究 | 第61-68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61-62页 |
| ·土地类型分类原则与分类系统 | 第62-63页 |
| ·分类原则 | 第62页 |
| ·分类依据和指标 | 第62-63页 |
| ·分类系统 | 第63页 |
| ·土地类型制图 | 第63页 |
| ·土地类型特征与利用方向分析 | 第63-68页 |
| ·梁峁坡地 | 第65-66页 |
| ·沟谷坡地 | 第66-67页 |
| ·河(沟)台地 | 第67-68页 |
| 第7章 上黄试区近30 年来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 第68-78页 |
| ·数据源与研究方法 | 第69-7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1-78页 |
| ·土地利用初始状态的确定 | 第71-72页 |
| ·土地利用阶段划分 | 第72-73页 |
| ·不同阶段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分析 | 第73-75页 |
| ·上黄试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 第75-78页 |
| 第8章 上黄试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 第78-84页 |
|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第78-79页 |
|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78页 |
| ·研究方法 | 第78-7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9-84页 |
| ·景观格局指数选取 | 第79-80页 |
|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现状特征 | 第80-82页 |
| ·景观水平上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特点 | 第82-84页 |
| 第9章 上黄试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形要素分析 | 第84-92页 |
| ·研究方法 | 第84-86页 |
| ·数据来源 | 第84-85页 |
| ·地形坡度、坡向和高程分级 | 第85-86页 |
|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形因子提取 | 第8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86-92页 |
| ·上黄试区不同坡度下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分析 | 第86-88页 |
| ·上黄试区不同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分布 | 第88-89页 |
| ·上黄试区不同坡向土地利用类型分布 | 第89-90页 |
| ·上黄试区不同高程土地利用类型分布 | 第90-92页 |
| 第10章 上黄试区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 | 第92-98页 |
| ·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 | 第92-93页 |
| ·上黄小流域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93-94页 |
| ·评价单元确定及评价指标量化分级 | 第94-96页 |
| ·确定土地适宜性评价基础单元 | 第94页 |
| ·指标体系量化分级 | 第94-95页 |
| ·指标权重确定 | 第95页 |
| ·流域土地适宜性确定 | 第95-96页 |
| ·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96-98页 |
| 第11章 上黄试区生态功能区划 | 第98-106页 |
| ·上黄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与方法 | 第98-99页 |
| ·生态功能区划分的原则 | 第98页 |
| ·生态功能区划分方法 | 第98-99页 |
| ·上黄试区生态功能分区结果与分析 | 第99-101页 |
| ·生态功能区的景观格局分析 | 第101-103页 |
| ·上黄土地利用优化调整 | 第103-104页 |
| ·上黄经验 | 第104-106页 |
| 第12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06-109页 |
| ·主要结论 | 第106-108页 |
| ·讨论 | 第108-109页 |
| 附表1 | 第109-11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2-122页 |
| 作者简介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