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6页 |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16-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34页 |
·坡面降雨入渗产流研究 | 第18-20页 |
·坡面土壤侵蚀过程与机理研究 | 第20-27页 |
·坡面 土 壤侵 蚀 影响 因 子 研 究 | 第27-32页 |
·坡面侵蚀的水力学特性及其动力学机理研究 | 第32-34页 |
·存在的问题与需要强化的科学问题 | 第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36-45页 |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三个典型水蚀类型区自然概况 | 第37-38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8-41页 |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 | 第38-39页 |
·室内模拟降雨试验 | 第39-41页 |
·模拟降雨试验过程 | 第41-43页 |
·模拟降雨试验程序设计 | 第41页 |
·模拟降雨试验步骤 | 第41-43页 |
·技术路线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主要水蚀区坡面降雨入渗、产流特征 | 第45-60页 |
·黄土坡面降雨入渗、产流特征 | 第45-50页 |
·黄土坡面起始产流时间 | 第45-46页 |
·黄土坡面降雨入渗、产流过程 | 第46-47页 |
·黄土坡面入渗、产流与降雨强度的关系 | 第47-49页 |
·黄土坡面降雨入渗、产流与坡面坡度的关系 | 第49-50页 |
·紫色土坡面降雨入渗、产流特征 | 第50-54页 |
·紫色土坡面起始产流时间 | 第50-51页 |
·紫色土坡面降雨入渗、产流过程 | 第51-52页 |
·紫色土坡面入渗、产流与降雨强度的关系 | 第52-53页 |
·紫色土坡面入渗、产流与坡面坡度的关系 | 第53-54页 |
·红壤坡面降雨产流特征 | 第54-57页 |
·红壤坡面起始产流时间 | 第54-55页 |
·红壤坡面降雨入渗、产流过程 | 第55-56页 |
·红壤坡面入渗、产流与降雨强度的关系 | 第56页 |
·红壤坡面入渗、产流与坡面坡度的关系 | 第56-57页 |
·主要水蚀区坡面降雨入渗、产流的对比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主要水蚀区坡面侵蚀产沙过程与特征 | 第60-86页 |
·黄土坡面侵蚀产沙过程与特征 | 第60-65页 |
·黄土坡面侵蚀产沙率随降雨历时的变化 | 第60-62页 |
·黄土坡面侵蚀产沙量与降雨强度和坡度双因子的关系 | 第62-63页 |
·降雨强度和坡度双因子对黄土坡面侵蚀产沙的贡献率对比 | 第63-65页 |
·紫色土坡面降雨侵蚀产沙过程与特征 | 第65-69页 |
·紫色土坡面侵蚀产沙率随降雨历时的变化 | 第65-67页 |
·紫色土坡面侵蚀产沙与降雨强度和坡度双因子的关系 | 第67-68页 |
·降雨强度和坡度双因子对紫色土坡面侵蚀产沙的贡献率对比 | 第68-69页 |
·红壤坡面降雨侵蚀产沙过程与特征 | 第69-75页 |
·红壤坡面侵蚀产沙率随降雨历时的变化 | 第69-72页 |
·红壤坡面侵蚀产沙与降雨强度和坡度双因子的关系 | 第72-73页 |
·降雨强度和坡度双因子对红壤坡面侵蚀产沙的贡献率对比 | 第73-75页 |
·主要水蚀区坡面降雨侵蚀产沙特征对比分析 | 第75-84页 |
·降雨过程中累积产沙量变化的对比 | 第75-78页 |
·降雨过程中坡面侵蚀产沙时段特征对比 | 第78-83页 |
·坡面次降雨总侵蚀产沙量对比 | 第83-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五章 主要水蚀区坡面细沟侵蚀过程与形态演变 | 第86-108页 |
·黄土坡面细沟侵蚀产沙过程与侵蚀形态 | 第86-91页 |
·黄土坡面细沟溯源侵蚀与产沙率变化过程 | 第87-90页 |
·黄土坡面细沟形态特征与降雨强度和坡度双因子的关系 | 第90-91页 |
·紫色土坡面细沟侵蚀产沙过程与侵蚀形态 | 第91-95页 |
·紫色土坡面细沟溯源侵蚀与产沙率变化过程 | 第91-94页 |
·紫色土坡面细沟形态特征与降雨强度和坡度双因子的关系 | 第94-95页 |
·红壤坡面细沟侵蚀产沙过程与侵蚀形态 | 第95-99页 |
·红壤坡面细沟溯源侵蚀与产沙率变化过程 | 第95-98页 |
·红壤坡面细沟形态特征与降雨强度和坡度双因子的关系 | 第98-99页 |
·主要水蚀区坡面细沟侵蚀形态特征对比 | 第99-106页 |
·坡面细沟侵蚀动态发育特征对比 | 第99-102页 |
·坡面细沟侵蚀雨后形态特征对比 | 第102-103页 |
·坡面细沟侵蚀量及坡面侵蚀方式的划分和对比 | 第103-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六章 主要水蚀区坡面径流水动力学参数特征 | 第108-130页 |
·主要水蚀区坡面水流水力学特性分析的理论依据基础 | 第108-109页 |
·主要水蚀区坡面水流流速特征 | 第109-118页 |
·黄土细沟间流速与细沟流速 | 第109-112页 |
·紫色土细沟间流速和细沟流速 | 第112-114页 |
·红壤细沟间流速和细沟流速 | 第114-116页 |
·主要水蚀区坡面细沟间流速和细沟流速特征对比 | 第116-118页 |
·主要水蚀区坡面的水流水力学参数 | 第118-125页 |
·黄土坡面水流水力学参数特征 | 第118-121页 |
·紫色土坡面水流水力学参数特征 | 第121-123页 |
·红壤坡面水流水力学参数特征 | 第123-125页 |
·主要水蚀区坡面水流水力学参数对比 | 第125-128页 |
·主要水蚀区坡面细沟间水流水力学参数对比 | 第125-126页 |
·主要水蚀区坡面细沟水流水力学参数对比 | 第126-127页 |
·主要水蚀区坡面细沟与细沟间水流的水力学参数对比 | 第127-128页 |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第七章 主要水蚀区坡面侵蚀产沙动力学机制 | 第130-146页 |
·坡面径流侵蚀的水动力学理论基础 | 第130-132页 |
·径流剪切力 | 第130-131页 |
·水流功率 | 第131页 |
·过水断面单位能量 | 第131-132页 |
·坡面径流剪切力特征对比分析 | 第132-135页 |
·坡面径流剪切力与降雨强度和坡度双因子的关系 | 第132-133页 |
·坡面径流剪切力与平均输沙率的关系 | 第133-135页 |
·坡面径流功率特征对比分析 | 第135-137页 |
·坡面径流功率与降雨强度和坡度双因子的关系 | 第135-136页 |
·坡面径流功率与平均输沙率的关系 | 第136-137页 |
·坡面径流断面能量特征对比分析 | 第137-139页 |
·坡面径流断面能量与降雨强度和坡度双因子的关系 | 第137-138页 |
·坡面径流断面能量与平均输沙率的关系 | 第138-139页 |
·主要水蚀区坡面侵蚀产沙的动力临界参数筛选与评价 | 第139页 |
·主要水蚀区土壤可蚀性的估算与对比 | 第139-144页 |
·利用模拟降雨估算土壤可蚀性K 值 | 第140-141页 |
·利用土壤侵蚀与生产力关系模型(EPIC)估算土壤可蚀性K 值 | 第141-142页 |
·三种土壤对降雨侵蚀和径流侵蚀的敏感性对比 | 第142-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4-146页 |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146-151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46-149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49-150页 |
·存在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 第150-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