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8-16页 |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1.2.1 汽轮机及调节系统模型研究 | 第10-11页 |
| 1.2.2 汽轮机及调节系统辨识算法研究 | 第11-14页 |
| 1.3 学位论文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2 汽轮机及其调节系统的基本特性与数学模型 | 第16-34页 |
| 2.1 汽轮机及其调节系统工作原理 | 第16-17页 |
| 2.2 汽轮机调节系统的动、静态特性 | 第17-20页 |
| 2.2.1 汽轮机调节系统的静态特性 | 第17-19页 |
| 2.2.2 汽轮机调节系统的动态特性 | 第19-20页 |
| 2.3 汽轮机及其调节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20-34页 |
| 2.3.1 执行机构的数学模型 | 第20-27页 |
| 2.3.2 汽轮机本体的数学模型 | 第27-30页 |
| 2.3.3 汽轮机调节系统其他环节 | 第30页 |
| 2.3.4 汽轮机调节系统完整数学模型 | 第30-34页 |
| 3 汽轮机及其调节系统参数辨识算法与辨识方法的研究 | 第34-46页 |
| 3.1 遗传算法 | 第34-36页 |
| 3.1.1 遗传算法简介 | 第34页 |
| 3.1.2 遗传算法的原理 | 第34-36页 |
| 3.2 粒子群算法 | 第36-38页 |
| 3.2.1 粒子群算法简介 | 第36页 |
| 3.2.2 粒子群算法的原理 | 第36-38页 |
| 3.3 引力搜索算法 | 第38-40页 |
| 3.3.1 引力搜索算法简介 | 第38页 |
| 3.3.2 引力搜索算法的原理 | 第38-40页 |
| 3.4 辨识方法的研究 | 第40-46页 |
| 3.4.1 多参数并行计算辨识方法 | 第40-42页 |
| 3.4.2 多参数串行计算辨识方法 | 第42-44页 |
| 3.4.3 辨识方法的比较 | 第44-46页 |
| 4 汽轮机及其调节系统的参数辨识 | 第46-70页 |
| 4.1 参数设置以及数据处理 | 第46-47页 |
| 4.2 某 600MW 火电机组汽轮机调节系统参数辨识 | 第47-59页 |
| 4.2.1 执行机构时间常数辨识 | 第48-52页 |
| 4.2.2 汽轮机本体部分参数辨识 | 第52-55页 |
| 4.2.3 控制部分参数优化 | 第55-58页 |
| 4.2.4 辨识方法的应用比较 | 第58-59页 |
| 4.3 某 300MW 火电机组汽轮机调节系统参数辨识 | 第59-69页 |
| 4.3.1 执行机构时间常数辨识 | 第60-63页 |
| 4.3.2 汽轮机本体部分参数辨识 | 第63-66页 |
| 4.3.3 控制部分参数优化 | 第66-68页 |
| 4.3.4 辨识算法的应用比较 | 第68-69页 |
| 4.4 结果分析 | 第69-70页 |
| 5 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 5.1 结论 | 第70页 |
| 5.2 展望 | 第70-72页 |
| 致谢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 附录 | 第78页 |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