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6页 |
1.1.1 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1.2 汽车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 | 第12-14页 |
1.1.3 汽车碰撞事故形态 | 第14-16页 |
1.2 吸能盒研究状况 | 第16-20页 |
1.2.1 吸能盒结构优化 | 第17-18页 |
1.2.2 吸能盒材料优化 | 第18-19页 |
1.2.3 增加填充材料 | 第19-20页 |
1.2.4 生物特性缓冲吸能的应用和研究 | 第20页 |
1.3 仿生学和仿生学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 第20-21页 |
1.4 剪切增稠液的缓冲吸能特性 | 第21-25页 |
1.4.1 剪切增稠液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 第23-25页 |
1.5 本文具体的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2章 高浓度淀粉分散体系的流变性 | 第27-39页 |
2.1 高浓度淀粉分散体系的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2.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28-30页 |
2.2.1 类关节液剪切增稠特性的非牛顿流体的制备 | 第28-29页 |
2.2.2 利用流变仪测试分散体系的流变学特性 | 第29-30页 |
2.3 流变学特性结果和讨论 | 第30-36页 |
2.3.1 分散体系的稳定性 | 第30-31页 |
2.3.2 分散体系的稳态流变学特性 | 第31-34页 |
2.3.3 触变性 | 第34-35页 |
2.3.4 动态流变学特性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9页 |
第3章 淀粉分散体系的缓冲吸能性测试 | 第39-49页 |
3.1 淀粉颗粒的粒径分布和形貌分析 | 第39-42页 |
3.1.1 结果分析和讨论 | 第40-42页 |
3.2 分散体系的非牛顿现象 | 第42-44页 |
3.3 缓冲吸能性测试 | 第44-47页 |
3.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44-45页 |
3.3.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4章 低速吸能盒的有限元模拟分析 | 第49-69页 |
4.1 有限元基本理论和算法 | 第49-55页 |
4.1.1 常用有限元软件介绍 | 第49-50页 |
4.1.2 吸能盒缓冲吸能性能的指标 | 第50-51页 |
4.1.3 吸能盒有限元模拟仿真的具体实现 | 第51-55页 |
4.2 多因素下吸能盒碰撞过程的仿真模拟 | 第55-66页 |
4.2.1 有限元建立的具体步骤和参数设置 | 第55-57页 |
4.2.2 不同截面形状结构模型的仿真模拟分析 | 第57-63页 |
4.2.3 不同壁厚结构模型的仿真模拟分析 | 第63-6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6-69页 |
第5章 仿生低速吸能盒冲击性能测试 | 第69-79页 |
5.1 落锤式冲击实验系统及工作原理 | 第69-72页 |
5.1.1 冲击参数控制和设置 | 第72页 |
5.2 具体实验方法 | 第72-74页 |
5.2.1 仿生非牛顿流体吸能盒的设计 | 第73-74页 |
5.3 缓冲吸能特性研究 | 第74-7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9-80页 |
6.2 预期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 第91-93页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