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物理学论文--真空电子学(电子物理学)论文--凝聚态物理学论文

石墨烯及其量子点的掺杂、磁性及光致发光性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1页
    1.1 引言第12-13页
    1.2 石墨烯基材料的制备第13-16页
        1.2.1 石墨烯的制备第13-15页
        1.2.2 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第15-16页
    1.3 石墨烯的性能第16-21页
        1.3.1 电学特性第16-17页
        1.3.2 光学性质第17-18页
            1.3.2.1 掺杂石墨烯的光学性质第17页
            1.3.2.2 石墨烯量子点的光学特性第17-18页
        1.3.3 磁学性质研究第18-21页
            1.3.3.1 掺杂石墨烯的磁学性质第18-20页
            1.3.3.2 石墨烯量子点的磁学特性第20-21页
    1.4 本文的选题和主要研究内容第21-22页
    参考文献第22-31页
第二章 光化学氮掺杂氧化石墨烯的磁性研究第31-50页
    2.1 引言第31-32页
    2.2 实验第32-35页
        2.2.1 原料第32-33页
        2.2.2 样品合成第33-34页
            2.2.2.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第33页
            2.2.2.2 光化学氮掺杂氧化石墨烯的制备第33-34页
        2.2.3 样品的表征第34-35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5-45页
        2.3.1 样品的形貌和微结构第35-39页
        2.3.2 样品的磁性研究第39-45页
    2.4 本章小结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0页
第三章 还原氧化石墨烯量子点的磁性研究第50-74页
    3.1 引言第50-52页
    3.2 实验部分第52-54页
        3.2.1 原材料第52页
        3.2.2 样品的制备第52-53页
            3.2.2.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第52页
            3.2.2.2 氧化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第52-53页
            3.2.2.3 还原氧化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第53页
        3.2.3 样品的表征第53-54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4-69页
        3.3.1 样品的形貌及微结构第54-59页
            3.3.1.1 GO的形貌第54-55页
            3.3.1.2 GOQDs和RGOQDs的形貌及微结构第55-59页
        3.3.2 样品的磁性研究第59-69页
            3.3.2.1 GOQDs的磁性特征第59-62页
            3.3.2.2 RGOQDs样品的磁性分析第62-69页
    3.4 本章小结第69页
    参考文献第69-74页
第四章 光化学氮掺杂氧化石墨烯的光致发光研究第74-92页
    4.1 引言第74-75页
    4.2 实验部分第75-76页
        4.2.1 实验原料第75页
        4.2.2 样品的制备第75-76页
            4.2.2.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第75页
            4.2.2.2 光化学氮掺杂氧化石墨烯的制备第75-76页
            4.2.2.3 光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制备第76页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76-87页
        4.3.1 样品的形貌和微结构第76-82页
        4.3.2 样品的光致发光研究第82-87页
            4.3.2.1 光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光致发光研究第82-84页
            4.3.2.2 光化学氮掺杂氧化石墨烯的光致发光研究第84-87页
    4.4 本章小结第87页
    参考文献第87-92页
第五章 还原氧化石墨烯量子点的光致发光特性研究第92-105页
    5.1 引言第92-93页
    5.2 实验部分第93页
        5.2.1 氧化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第93页
        5.2.2 还原氧化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第93页
        5.2.3 样品表征第93页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93-100页
        5.3.1 样品的形貌和微结构第93-94页
        5.3.2 还原氧化石墨烯量子点的光致发光特性第94-100页
    5.4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5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05-109页
    6.1 全文总结第105-107页
    6.2 展望第107-109页
附录一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9-111页
附录二 博士期间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第111-112页
附录三 博士期间获得的荣誉和奖励第112-113页
致谢第113-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村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特征分析--以湖北省襄阳市为例
下一篇:中国汽车制造业空间分布演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