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高层建筑论文--高层建筑结构论文

某带转换超限超高层结构抗震及关键节点性能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目录第9-12页
1. 绪论第12-28页
    1.1 引言第12页
    1.2 带转换层超高层结构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1 转换层主要结构形式及其特点第13-15页
        1.2.2 带高位转换层的现状及发展第15-16页
    1.3 超限超高层性能抗震研究第16-22页
        1.3.1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设计要求第17页
        1.3.2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与常规设计比较第17-18页
        1.3.3 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第18-22页
    1.4 关键节点研究现状第22-26页
        1.4.1 梁柱连接第22-24页
        1.4.2 梁墙连接第24-26页
    1.5 主要研究内容第26-28页
2. 某超限超高层结构设计第28-38页
    2.1 工程概况第28-30页
    2.2 结构超限类别及抗震性能目标第30-31页
        2.2.1 结构超限检查及判定第30页
        2.2.2 抗震性能目标第30-31页
        2.2.3 抗震设计方法第31页
        2.2.4 抗震性能设计步骤第31页
    2.3 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的结构静力分析第31-36页
        2.3.1 模型建立第32-33页
        2.3.2 静力分析结果对比第33-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8页
3. 高位转换层结构布置优化分析第38-50页
    3.1 影响高位转换层的因素第38-40页
        3.1.1 合理选择转换层的刚度第38-40页
        3.1.2 合理选择转换层的高度第40页
    3.2 不同形式的转换层布置第40-46页
        3.2.1 转换层位置第41页
        3.2.2 转换梁及转换桁架布置第41-43页
        3.2.3 不同转换形式静力分析对比第43-45页
        3.2.4 其他方面对比第45-46页
    3.3 不同高度的转换层布置第46-49页
        3.3.1 转换层位置第46-47页
        3.3.2 不同高度转换层静力分析对比第47-49页
    3.4 本章小结第49-50页
4. 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第50-60页
    4.1 静力弹塑性分析的原理及用途第50页
    4.2 静力弹塑性分析模型第50-54页
        4.2.1 分析软件的选择第50-51页
        4.2.2 结构模型简化第51-52页
        4.2.3 力学模型第52-54页
    4.3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第54页
    4.4 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果第54-58页
        4.4.1 结构性能化目标第55页
        4.4.2 大震下结构性能控制点及分析第55-58页
    4.5 本章小结第58-60页
5. 结构弹性和弹塑性时程分析第60-78页
    5.1 地震波的选择第60-62页
    5.2 小震弹性时程分析第62-66页
        5.2.1 弹性时程分析结构楼层反应结果第63-66页
        5.2.2 弹性时程分析小结第66页
    5.3 大震弹塑性时程分析第66-73页
        5.3.1 弹塑性时程分析的原理及用途第66-67页
        5.3.2 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第67-68页
        5.3.3 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第68-73页
    5.4 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与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比较第73-75页
    5.5 本章小结第75-78页
6. 关键节点的有限元分析第78-94页
    6.1 关键节点的选取第78-79页
    6.2 连接节点的设计第79-81页
        6.2.1 螺栓设计第80-81页
        6.2.2 节点板设计第81页
    6.3 ABAQUS模型建立第81-86页
        6.3.1 单元的选取及材料本构关系第82-83页
        6.3.2 网格划分第83-84页
        6.3.3 接触及连接件处理第84-85页
        6.3.4 边界条件及加载分析步第85-86页
    6.4 节点分析结果第86-93页
        6.4.1 荷载位移曲线第86-87页
        6.4.2 塑性发展第87-92页
        6.4.5 单节点板偏心问题第92-93页
    6.5 本章小结第93-94页
7. 结论与展望第94-96页
    7.1 结论第94-95页
    7.2 展望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0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00-104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投资者网络信息传播与情绪扩散的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
下一篇:基于超高频数据的计量建模方法及市场交易行为量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