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女性乘员安全性趋势及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1.1.1 女性乘员伤亡情况统计 | 第11-12页 |
1.1.2 约束系统对女性的保护效果 | 第12-14页 |
1.2 针对女性乘员的约束系统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1.2.1 后排约束系统 | 第15-18页 |
1.2.2 前排约束系统 | 第18-20页 |
1.2.3 离位驾驶员约束系统 | 第20-22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2章 5~(th)%女性相关要求与试验数据分析 | 第23-39页 |
2.1 FMVSS 208 法规对 5th%女性的伤害保护要求 | 第23-25页 |
2.2 NCAP 对 5th%女性的伤害保护要求 | 第25-32页 |
2.2.1 U.S.NCAP 试验要求与伤害评价标准 | 第25-27页 |
2.2.2 CNCAP 试验要求与伤害评价标准 | 第27-28页 |
2.2.3 JNCAP 试验要求与伤害评价标准 | 第28-29页 |
2.2.4 EuroNCAP(2015 版)试验要求与伤害评价标准 | 第29-31页 |
2.2.5 NCAP 伤害评价标准要求对比 | 第31-32页 |
2.3 基于 NCAP 及法规试验数据的乘员伤害分析 | 第32-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5~(th)%女性颈部、胸部伤害机理分析 | 第39-61页 |
3.1 颈部伤害机理分析 | 第39-52页 |
3.1.1 颈部 Nij定义 | 第40-42页 |
3.1.2 颈部 My产生机理 | 第42-45页 |
3.1.3 头、颈部伤害力学关系 | 第45-49页 |
3.1.4 头、颈及胸部加速度相互影响关系 | 第49-52页 |
3.2 胸部伤害机理分析 | 第52-60页 |
3.2.1 胸部压缩量及加速度产生机理 | 第53-57页 |
3.2.2 考虑上躯干旋转下的胸部伤害 | 第57-6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4章 针对 5~(th)%女性的充气式安全带设计与验证 | 第61-79页 |
4.1 充气式安全带设计 | 第61-64页 |
4.1.1 充气式安全带基本结构设计 | 第61-62页 |
4.1.2 充气式安全带仿真模拟 | 第62-64页 |
4.2 充气式安全带保护效果分析 | 第64-77页 |
4.2.1 FRB、ODB 工况下后排 5~(th)%女性保护效果分析 | 第64-74页 |
4.2.2 FRB 工况下前排驾驶员保护效果分析 | 第74-7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5章 针对 5~(th)%离位女性的拉带控制装置设计与验证 | 第79-89页 |
5.1 气囊拉带控制装置设计 | 第79-84页 |
5.1.1 气囊拉带控制装置基本结构设计 | 第79-81页 |
5.1.2 气囊拉带控制装置仿真模拟 | 第81-84页 |
5.2 气囊拉带控制装置保护效果分析 | 第84-88页 |
5.2.1 离位工况下 5~(th)%女性驾驶员保护效果分析 | 第84-87页 |
5.2.2 FRB 工况下 5~(th)%、50th%驾驶员保护效果分析 | 第87-8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7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