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4页 |
1.1 小麦白粉病的分布及危害 | 第12-13页 |
1.2 病原菌的分类地位及其病害症状 | 第13页 |
1.3 小麦白粉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3-14页 |
1.4 影响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气象条件 | 第14-15页 |
1.5 小麦白粉菌的越夏 | 第15-18页 |
1.5.1 小麦白粉菌闭囊壳的越夏 | 第15-17页 |
1.5.2 自生麦苗上分生孢子的越夏 | 第17页 |
1.5.3 中间寄主在越夏中的作用 | 第17-18页 |
1.6 群体结构 | 第18-20页 |
1.7 流行动态与预测预报 | 第20-23页 |
1.8 间套作的应用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1.9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植物病害研究中的应用 | 第25-31页 |
1.9.1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 | 第25-28页 |
1.9.2 ISSR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 | 第28-31页 |
1.10 本研究的意义及立项依据 | 第31-34页 |
第二章 小麦白粉菌的越夏研究 | 第34-5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9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9-50页 |
2.2.1 闭囊壳的越夏研究 | 第39-40页 |
2.2.2 夏播麦苗上分生孢子的越夏 | 第40-41页 |
2.2.3 自生麦苗的田间消长情况及Real-time PCR检测 | 第41-50页 |
2.3 讨论 | 第50-51页 |
2.4 结论 | 第51-53页 |
第三章 小麦白粉菌的群体遗传结构 | 第53-7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7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7-71页 |
3.2.1 毒性基因频率 | 第57-61页 |
3.2.2 四川省小麦白粉菌遗传多样性 | 第61-71页 |
3.4 讨论 | 第71-72页 |
3.5 结论 | 第72-74页 |
第四章 小麦白粉病田间发生流行动态 | 第74-9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74-75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75-89页 |
4.2.1 小麦白粉病的空间流行动态 | 第75-78页 |
4.2.2 小麦白粉病的时间流行动态 | 第78-85页 |
4.2.3 影响小麦白粉病田间流行动态的主要气象因子分析 | 第85页 |
4.2.4 四川省小麦白粉病的总体发生情况 | 第85-89页 |
4.3 讨论 | 第89页 |
4.4 结论 | 第89-91页 |
第五章 小麦白粉病预测预报 | 第91-99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91-93页 |
5.1.1 病害资料 | 第91页 |
5.1.2 气象资料 | 第91-92页 |
5.1.3 预测理论及方法 | 第92-93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93-97页 |
5.2.1 大田普查病情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93-95页 |
5.2.2 系统调查病情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95-97页 |
5.3 讨论 | 第97页 |
5.4 结论 | 第97-99页 |
第六章 间作对小麦白粉病流行的影响 | 第99-107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99-100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100-106页 |
6.2.1 间作对小麦白粉病发生情况的影响 | 第100-103页 |
6.2.2 间作对小麦粗蛋白含量影响的测定 | 第103-104页 |
6.2.3 间作对小麦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6.3 讨论 | 第106页 |
6.4 结论 | 第106-107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07-112页 |
7.1 全文结论 | 第107-109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09-110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