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1页 |
| ·农药静电喷雾技术简介 | 第12-17页 |
| ·农药静电喷雾技术的概念 | 第12页 |
| ·静电喷雾原理 | 第12-14页 |
| ·农药静电喷雾技术的特点 | 第14页 |
| ·静电喷雾液剂 | 第14-16页 |
| ·静电喷雾技术发展状况 | 第16-17页 |
| ·氨氯吡啶酸的简介 | 第17页 |
| ·紫茎泽兰的简介 | 第17-18页 |
| ·论文设计 | 第18-21页 |
| ·选题意义及立论依据 | 第18-19页 |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10%氨氯吡啶酸静电喷雾液剂的研制 | 第21-33页 |
| ·材料和仪器 | 第21页 |
|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 ·主要试验仪器 | 第21页 |
| ·试验方法 | 第21-24页 |
| ·配制方法 | 第21-22页 |
| ·溶解度的测定 | 第22页 |
| ·助溶剂的筛选方法 | 第22页 |
| ·增溶剂的筛选方法 | 第22页 |
| ·制剂理化性状的测定 | 第22-24页 |
| ·试验结果 | 第24-31页 |
| ·溶剂的确定 | 第24页 |
| ·助剂的筛选 | 第24-30页 |
| ·配方的确定 | 第30页 |
| ·热贮稳定性试验 | 第30页 |
| ·质量指标的测定结果 | 第30-31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31-33页 |
| 第三章10%氨氯吡啶酸静电喷雾液剂分析方法研究 | 第33-39页 |
| ·材料及方法 | 第33-35页 |
| ·试验仪器与试剂 | 第33页 |
| ·色谱分析条件 | 第33-34页 |
| ·操作步骤 | 第34-35页 |
| ·试验结果 | 第35-38页 |
|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35页 |
| ·流动相的选择 | 第35页 |
| ·pH 值调节 | 第35页 |
| ·线性关系 | 第35-36页 |
| ·精密度测定 | 第36-37页 |
| ·准确度测定 | 第37-38页 |
| ·小结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10%氨氯吡啶酸静电喷雾液剂防除紫茎泽兰室内药效试验 | 第39-4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 ·供试药剂及器械 | 第39页 |
| ·供试苗的培养 | 第39页 |
| ·试验方法 | 第39-4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2页 |
| ·药后7d紫茎泽兰受害症状 | 第40页 |
| ·药后25d防效 | 第40-41页 |
| ·药后50d防效 | 第41-42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42-43页 |
| 第五章 沉积量测定方法 | 第43-47页 |
| ·材料及方法 | 第43-45页 |
| ·试验材料 | 第43页 |
| ·试验仪器 | 第43页 |
| ·试验方法 | 第43-45页 |
| ·试验结果 | 第45-46页 |
| ·标准曲线的制定 | 第45页 |
| ·添加回收率 | 第45-46页 |
| ·最小检测浓度 | 第46页 |
| ·变异系数 | 第46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46-47页 |
| 第六章 助剂对啶虫脒静电喷雾液剂的理化性能及沉积量的影响 | 第47-5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 ·试验材料 | 第47页 |
| ·试验仪器 | 第47-48页 |
| ·试验方法 | 第48页 |
| ·测量方法 | 第48-4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6页 |
| ·助剂对制剂理化性能的影响 | 第49-50页 |
| ·叶面积测定结果 | 第50-52页 |
| ·沉积量的测定结果 | 第52-56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56-58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58-60页 |
| ·全文结论 | 第58页 |
| ·10%氨氯吡啶酸静电喷雾液剂的研制 | 第58页 |
| ·10%氨氯吡啶酸静电喷雾液剂分析方法的研究 | 第58页 |
| ·10%氨氯吡啶酸静电喷雾液剂防除紫茎泽兰室内药效试验 | 第58页 |
| ·助剂对静电喷雾液剂理化性能及沉积量的影响 | 第58页 |
|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作者简历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