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符号与缩略语说明 | 第12-14页 |
前言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28页 |
1. 植物病害情况及防治 | 第16-18页 |
1.1 植物病害 | 第16页 |
1.2 植物病原真菌及危害 | 第16-17页 |
1.3 植物病原真菌防治 | 第17-18页 |
2. 生物农药及其优势 | 第18-20页 |
2.1 生物农药 | 第18-19页 |
2.2 生物农药的优势 | 第19-20页 |
3. 生物农药及其杀菌机理的研究 | 第20-22页 |
3.1 微生物生物农药及作用机制 | 第20-21页 |
3.2 植物性生物农药及作用机制 | 第21-22页 |
3.3 动物源生物农药与作用机制 | 第22页 |
4. 新型生物农药申嗪霉素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 第22-24页 |
4.1 申嗪霉素的定义及组成 | 第23页 |
4.2 申嗪霉素的应用及其优越性 | 第23页 |
4.3 申嗪霉素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 第23-24页 |
5. 利用酿酒酵母研究吩嗪-1-羧酸杀抑真菌的可能机制 | 第24-28页 |
5.1 模式生物酿酒酵母 | 第24页 |
5.2 酿酒酵母中的囊泡运输 | 第24-25页 |
5.3 酿酒酵母中的细胞自噬 | 第25-28页 |
第二章 吩嗪-1-羧酸对酿酒酵母和白假丝酵母生长的影响 | 第28-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1页 |
1.1 酵母菌 | 第28-29页 |
1.2 培养基 | 第29页 |
1.3 试剂 | 第29页 |
1.4 吩嗪-1-羧酸(PCA)母液的配制 | 第29页 |
1.5 仪器 | 第29页 |
1.6 实验方法和技术 | 第29-31页 |
1.6.1 检测甲醇(用于PCA溶媒)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 | 第29-30页 |
1.6.2 检测丙酮(用于PCA溶媒)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 | 第30页 |
1.6.3 检测PCA(以丙酮为溶媒)对酿酒酵母和白假丝酵母生长的影响 | 第30页 |
1.6.4 检测不同pH值的YPD培养基中PCA(以丙酮为溶媒)对酿酒酵母及白假丝酵母生长的影响 | 第30-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40页 |
2.1 结果 | 第31-39页 |
2.1.1 培养基中甲醇浓度达到约20%可抑制甚者杀死酵母菌 | 第31-32页 |
2.1.1.1 培养基中甲醇浓度达到约20%可抑制酿酒酵母生长 | 第31页 |
2.1.1.2 培养基中甲醇浓度达到约20%可抑制甚者杀死白假丝酵母 | 第31-32页 |
2.1.2 浓度达到约20%的丙酮轻微抑制酿酒酵母与白假丝酵母生长 | 第32-34页 |
2.1.2.1 浓度达到约20%的丙酮轻微抑制酿酒酵母 | 第32-33页 |
2.1.2.2 浓度达到约20%的丙酮轻微抑制白假丝酵母的生长 | 第33-34页 |
2.1.3 PCA抑制酵母菌的生长 | 第34-36页 |
2.1.3.1 PCA抑制酿酒酵母的生长 | 第34-35页 |
2.1.3.2 PCA抑制白假丝酵母的生长 | 第35-36页 |
2.1.4 培养基的pH值影响PCA的抑菌效果 | 第36-39页 |
2.1.4.1 在pH值越低的YPD中,PCA能更好地抑制酿酒酵母的生长 | 第36-38页 |
2.1.4.2 在pH值越低的YPD中,PCA能更好地抑制白假丝酵母的生长 | 第38-39页 |
2.2 小结 | 第39-40页 |
3. 讨论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利用基因芯片分析酿酒酵母经吩嗪-1-羧酸处理后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 第42-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1.1 酵母菌 | 第42页 |
1.2 培养基 | 第42页 |
1.3 PCA及使用浓度 | 第42-43页 |
1.4 试剂 | 第43页 |
1.5 仪器与耗材 | 第43页 |
1.6 实验方法和技术 | 第43-44页 |
1.6.1 实验原理及基本流程 | 第43-44页 |
1.6.2 实验过程 | 第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7页 |
2.1 不同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趋势 | 第44-45页 |
2.2 PCA处理对不同代谢途径的影响情况 | 第45-47页 |
3. 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吩嗪-1-羧酸对酿酒酵母中重要代谢途径的标志性蛋白的影响 | 第48-7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7页 |
1.1 酿酒酵母和质粒 | 第48-49页 |
1.1.1 酿酒酵母 | 第48页 |
1.1.2 质粒 | 第48-49页 |
1.2 培养基 | 第49页 |
1.3 PCA及使用浓度 | 第49页 |
1.4 试剂 | 第49页 |
1.5 仪器 | 第49-50页 |
1.6 实验方法和技术 | 第50-57页 |
1.6.1 大肠杆菌电击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50页 |
1.6.2 PCR产物及质粒酶切产物的纯化 | 第50-51页 |
1.6.3 构建CFP荧光蛋白表达载体 | 第51-52页 |
1.6.4 电转化 | 第52-53页 |
1.6.5 大肠杆菌质粒的提取 | 第53页 |
1.6.6 转化质粒到相关酵母菌株 | 第53-54页 |
1.6.7 Htb1-GFP荧光标记菌株的制作 | 第54-55页 |
1.6.8 荧光观察 | 第55-56页 |
1.6.9 Western Blot检测 | 第56-5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7-76页 |
2.1 结果 | 第57-74页 |
2.1.1 PCA影响囊泡运输途径 | 第57-61页 |
2.1.1.1 PCA影响外吐途径蛋白Snc1的定位与运输 | 第57-58页 |
2.1.1.2 Snc1产生的亮圈结构位于内质网 | 第58-60页 |
2.1.1.3 PCA影响小G蛋白Ypt6的定位 | 第60-61页 |
2.1.2 PCA对内质网蛋白Pmp2-LRKR定位的影响 | 第61-62页 |
2.1.3 PCA对细胞自噬的影响 | 第62-70页 |
2.1.3.1 PCA影响Atg8的定位和降解 | 第63-64页 |
2.1.3.2 潮霉素B抑制酵母细胞的生长但不影响GFP-Atg8的定位 | 第64-65页 |
2.1.3.3 PCA处理后GFP-Atg8的定位 | 第65-66页 |
2.1.3.4 PCA影响Apel的定位 | 第66-67页 |
2.1.3.5 GFP-Atg8产生多点状结构的最低PCA浓度 | 第67-68页 |
2.1.3.6 atg5A不影响GFP-Atg8的多点状结构的产生 | 第68-70页 |
2.1.4 PCA处理影响CFP标记荧光蛋白的定位 | 第70-73页 |
2.1.4.1 PCA处理影响CFP标记细胞质蛋白 | 第71-72页 |
2.1.4.2 PCA影响单一CFP和GFP蛋白 | 第72-73页 |
2.1.5 核蛋白Htb1定位不受PCA影响 | 第73-74页 |
2.2 小结 | 第74页 |
2.3 讨论 | 第74-76页 |
全文总结 | 第76-77页 |
本文创新之处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附录一 培养基、常备试剂与缓冲液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