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论文选题背景与目的、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1.2.1 国内大学生政党认同的研究状况 | 第13-17页 |
1.2.2 国外政党认同的研究状况 | 第17-21页 |
1.2.3 简要评价 | 第21-2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22-23页 |
1.3.2 问卷调查法 | 第23页 |
1.3.3 多元统计分析法 | 第23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重点和难点 | 第23-24页 |
1.4.1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3页 |
1.4.2 重点及难点 | 第23-24页 |
第2章 大学生政党认同理论概述 | 第24-29页 |
2.1 大学生政党认同相关概念界定 | 第24页 |
2.1.1 认同的概念 | 第24页 |
2.1.2 政党认同和大学生政党认同 | 第24页 |
2.2 大学生政党认同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 | 第24-29页 |
2.2.1 家庭因素与政党认同 | 第24-25页 |
2.2.2 学校因素与政党认同 | 第25页 |
2.2.3 政党领袖与政党认同 | 第25页 |
2.2.4 执政绩效与政党认同 | 第25-26页 |
2.2.5 大众传媒与政党认同 | 第26页 |
2.2.6 家庭因素与政党领袖 | 第26页 |
2.2.7 政党领袖与执政绩效 | 第26-27页 |
2.2.8 执政绩效与大众媒体 | 第27页 |
2.2.9 学校因素与家庭因素 | 第27页 |
2.2.10 群体特征与政党认同 | 第27-29页 |
第3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29-36页 |
3.1 沈阳市基本概况简介 | 第29页 |
3.2 调查方案设计 | 第29-30页 |
3.2.1 调查对象及样本定量确定 | 第29-30页 |
3.2.2 抽样方法及样本分配 | 第30页 |
3.3 量表的编制 | 第30-36页 |
3.3.1 预调查问卷构成与试测 | 第30-34页 |
3.3.2 正式问卷构成 | 第34-35页 |
3.3.3 正式调查的实施 | 第35-36页 |
第4章 政党认同影响因素的模型分析与验证 | 第36-50页 |
4.1 大学生政党认同影响因素问卷的质量分析 | 第36-39页 |
4.1.1 问卷题目鉴别力分析 | 第36-37页 |
4.1.2 问卷信度分析 | 第37页 |
4.1.3 问卷效度分析 | 第37-39页 |
4.2 描述性统计 | 第39-43页 |
4.2.1 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 第39-40页 |
4.2.2 沈阳市大学生政党认同状况分析 | 第40-43页 |
4.3 大学生政党认同影响因素的探索性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43-46页 |
4.3.1 模型拟合度检验 | 第43-45页 |
4.3.2 模型路径分析 | 第45-46页 |
4.4 大学生政党认同影响因素模型的交叉效度验证 | 第46-48页 |
4.4.1 大学生政党认同影响因素模型拟合度的交叉效度检验 | 第46-47页 |
4.4.2 大学生政党认同影响因素模型路径系数的交叉验证分析 | 第47-48页 |
4.5 大学生政党认同影响因素模型总效应分析 | 第48-50页 |
第5章 群体特征对大学生政党认同的影响 | 第50-57页 |
5.1 学校层次对大学生政党认同有显著影响 | 第50页 |
5.2 性别对大学生政党认同有显著影响 | 第50-51页 |
5.3 生源地对大学生政党认同无显著影响 | 第51-52页 |
5.4 学科对大学生政党认同有显著影响 | 第52-53页 |
5.5 学生干部身份对大学生政党认同无显著影响 | 第53-54页 |
5.6 政治面貌对大学生政党认同有显著影响 | 第54-55页 |
5.7 年级对大学生政党认同有显著影响 | 第55-57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其应用 | 第57-6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7-59页 |
6.1.1 问卷质量分析结论 | 第57页 |
6.1.2 大学生政党认同的主要特点 | 第57页 |
6.1.3 大学生政党认同六因素模型为合理模型 | 第57-58页 |
6.1.4 大学生政党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58页 |
6.1.5 群体特征对大学生政党认同的影响结果 | 第58-59页 |
6.2 提升大学生政党认同的建议 | 第59-62页 |
6.2.1 强化大众媒体政治宣传功能,营造大学生政党认同优良氛围 | 第59页 |
6.2.2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大学生政党认同坚实条件 | 第59-60页 |
6.2.3 强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政党认同感 | 第60-61页 |
6.2.4 优化家庭教育,夯实大学生政党认同根基 | 第61页 |
6.2.5 重视榜样教育和自我教育,增强大学生政党认同度 | 第61-62页 |
6.3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附录 | 第65-70页 |
附录1 | 第65-68页 |
附录2 | 第68-69页 |
附录3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作者简介 | 第7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