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C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2章 主要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 第19-29页 |
2.1 贫困与社会救助概述 | 第19-24页 |
2.1.1 贫困的概念与分类 | 第19-20页 |
2.1.2 社会救助的概念、内容和对象确定 | 第20-24页 |
2.2 阶梯式救助制度的概述 | 第24-25页 |
2.2.1 阶梯式救助制度的内涵 | 第24-25页 |
2.2.2 阶梯式救助制度与现有救助制度的区别 | 第25页 |
2.3 构建阶梯式救助制度的理论依据 | 第25-29页 |
2.3.1 制度变迁理论 | 第25-26页 |
2.3.2 社会分层理论 | 第26页 |
2.3.3 罗尔斯的分配正义理论 | 第26-27页 |
2.3.4 理论整合 | 第27-29页 |
第3章 铁岭市阶梯式救助制度构建的现实背景 | 第29-47页 |
3.1 铁岭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概述 | 第29-30页 |
3.2 铁岭市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情况 | 第30-41页 |
3.2.1 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30-34页 |
3.2.2 社会救助的管理体制 | 第34-37页 |
3.2.3 社会救助制度的运行机制 | 第37-41页 |
3.3 铁岭市社会救助制度实施的社会成效 | 第41-47页 |
3.3.1 社会救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 | 第41-42页 |
3.3.2 社会救助的内容不断丰富 | 第42-43页 |
3.3.3 社会救助的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 第43-45页 |
3.3.4 救助运行机制的改善 | 第45-47页 |
第4章 铁岭市阶梯式救助制度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47-53页 |
4.1 阶梯式救助制度构建的必要性 | 第47-50页 |
4.1.1 救助制度的分割 | 第47页 |
4.1.2 救助管理部门的分割 | 第47-48页 |
4.1.3 贫困群体间的不平衡 | 第48-49页 |
4.1.4 救助需求与资源供给的不匹配 | 第49页 |
4.1.5 社会互助的缺失 | 第49-50页 |
4.1.6 信息系统的不完善 | 第50页 |
4.2 阶梯式救助制度构建的可行性 | 第50-53页 |
4.2.1 政策支持 | 第50-51页 |
4.2.2 软件与硬件的支持 | 第51页 |
4.2.3 地方财力的可持续支持 | 第51-52页 |
4.2.4 地方经验的借鉴 | 第52-53页 |
第5章 铁岭市阶梯式救助制度的构建:体系设计与实施路径 | 第53-63页 |
5.1 阶梯式救助制度的构建目标 | 第53页 |
5.1.1 从基本生存到自我发展 | 第53页 |
5.1.2 实现救助制度的合理有序 | 第53页 |
5.2 构建阶梯式救助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53-55页 |
5.2.1 责任主体的多元化原则 | 第53-54页 |
5.2.2 制度运行的规范性原则 | 第54页 |
5.2.3 救助需求与资源的适应性原则 | 第54-55页 |
5.3 阶梯式救助制度的基本架构 | 第55-59页 |
5.3.1 救助对象的界定 | 第55-56页 |
5.3.2 救助内容的安排 | 第56页 |
5.3.3 救助方式的选择 | 第56-57页 |
5.3.4 救助标准的制定 | 第57-58页 |
5.3.5 各阶梯的责任主体及其地位作用 | 第58页 |
5.3.6 基于灵活核查的梯级转换机制 | 第58-59页 |
5.4 阶梯式救助制度建设的实施路径 | 第59-63页 |
5.4.1 整合部门职能,实现高效管理 | 第59-60页 |
5.4.2 创新救助载体,整合救助资源 | 第60-61页 |
5.4.3 健全监督网络,完善救助举措 | 第61页 |
5.4.4 完善信息平台,整合救助信息 | 第61-6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3-6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3页 |
6.2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