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 1.2.1 选题目的 | 第10页 |
| 1.2.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1.3.3 小结 | 第16-17页 |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第17-20页 |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1.4.3 创新点 | 第19-20页 |
| 第2章 农民工维权及农民工维权网络概述 | 第20-33页 |
| 2.1 农民工维权概述 | 第20-22页 |
| 2.1.1 农民工权益的概念 | 第20页 |
| 2.1.2 农民工权益缺损的表现 | 第20-22页 |
| 2.1.3 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法规梳理 | 第22页 |
| 2.2 农民工维权途径 | 第22-27页 |
| 2.2.1 体制内途径 | 第23-25页 |
| 2.2.2 体制外途径 | 第25-27页 |
| 2.3 农民工维权网络概述 | 第27-29页 |
| 2.3.1 农民工维权网络的概念 | 第27-28页 |
| 2.3.2 农民工维权网络的分类 | 第28-29页 |
| 2.4 农民工维权网络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9-33页 |
| 2.4.1 自组织理论 | 第29-30页 |
| 2.4.2 社会支持理论 | 第30-31页 |
| 2.4.3 社会网络理论 | 第31-33页 |
| 第3章 农民工维权网络的形成与结构 | 第33-43页 |
| 3.1 沈阳市建筑业农民工维权网络的形成——案例导入 | 第33-38页 |
| 3.1.1 案例A | 第33-34页 |
| 3.1.2 案例B | 第34-36页 |
| 3.1.3 案例C | 第36-37页 |
| 3.1.4 案例D | 第37-38页 |
| 3.2 农民工维权网络形成的原因与结构 | 第38-43页 |
| 3.2.1 农民工维权网络形成的原因 | 第38-39页 |
| 3.2.2 农民工维权网络的构成 | 第39-43页 |
| 第4章 农民工维权网络的运行与影响因素 | 第43-50页 |
| 4.1 农民工维权网的运行 | 第43-46页 |
| 4.1.1 农民工维权网络的启动 | 第43页 |
| 4.1.2 农民工维权网络的运作 | 第43-44页 |
| 4.1.3 农民工维权网络的休眠 | 第44-45页 |
| 4.1.4 农民工维权网络的运作效果 | 第45-46页 |
| 4.2 农民工维权网络运行的影响因素 | 第46-50页 |
| 4.2.1 外部环境因素 | 第46-47页 |
| 4.2.2 农民工维权网络自身因素 | 第47-48页 |
| 4.2.3 农民工维权网络密度的测量 | 第48-50页 |
| 第5章 农民工维权网络的局限性与改进对策 | 第50-55页 |
| 5.1 农民工维权网络的局限性 | 第50-51页 |
| 5.1.1 网络成员的身份问题 | 第50页 |
| 5.1.2 网络成员的行为缺乏制度约束 | 第50页 |
| 5.1.3 网络规模偏小 | 第50-51页 |
| 5.1.4 资源整合力不够 | 第51页 |
| 5.2 完善农民工维权网络的对策建议 | 第51-55页 |
| 5.2.1 加强外部环境建设 | 第51-52页 |
| 5.2.2 加强农民工维权网络自身建设 | 第52-55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55-56页 |
| 6.1 结论 | 第55页 |
| 6.2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作者简介 | 第60-6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