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护律师执业权利保障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3页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7-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7-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0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1页 |
三、研究目标与方法 | 第11-12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1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2-13页 |
(一)研究的创新 | 第12页 |
(二)研究的不足 | 第12-13页 |
第二章 辩护律师执业权利保障理论解读 | 第13-18页 |
一、辩护律师执业权利阐释 | 第13-15页 |
(一)辩护律师执业权利的内涵 | 第13页 |
(二)辩护律师执业权利的特征 | 第13-14页 |
(三)辩护律师执业权利的类型 | 第14-15页 |
二、辩护律师执业权利法理解读 | 第15-16页 |
(一)控辩均衡论 | 第15-16页 |
(二)有效辩护论 | 第16页 |
(三)权利救济论 | 第16页 |
三、辩护律师执业权利保障的意义 | 第16-18页 |
(一)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与人权保障 | 第16-17页 |
(二)有利于实现控辩均衡与有效辩护 | 第17-18页 |
第三章 辩护律师执业权利保障的域外考察与启示 | 第18-25页 |
一、域外辩护律师执业权利保障 | 第18-21页 |
(一)域外辩护律师基础性权利 | 第18-20页 |
(二)域外辩护律师的保障性权利 | 第20-21页 |
二、域外辩护律师执业权利保障的配套制度 | 第21-22页 |
(一)司法审查 | 第21-22页 |
(二)程序性制裁 | 第22页 |
三、域外辩护律师执业权利保障的启示 | 第22-25页 |
(一)辩护律师执业权利的保障较为完善 | 第23页 |
(二)辩护律师执业豁免权范围更为广泛 | 第23-24页 |
(三)辩护律师权利救济机制较为完备 | 第24-25页 |
第四章 我国辩护律师执业权利保障的现实分析 | 第25-32页 |
一、我国辩护律师执业权利保障的立法现状 | 第25-27页 |
(一)会见权 | 第25-26页 |
(二)阅卷权 | 第26页 |
(三)调查取证权 | 第26页 |
(四)拒绝辩护权 | 第26-27页 |
二、辩护律师执业权利保障司法现状 | 第27-29页 |
(一)律师参与辩护率低 | 第27-28页 |
(二)会见权行使状况堪忧 | 第28-29页 |
(三)调查取证难未能改善 | 第29页 |
三、辩护律师执业权利保障不力的原因分析 | 第29-32页 |
(一)相关立法不具操作性 | 第30页 |
(二)辩护律师权利缺乏法律救济 | 第30-31页 |
(三)《刑法》第306条之风险 | 第31页 |
(四)法律职业共同体理念的缺失 | 第31-32页 |
第五章 保障我国辩护律师执业权利的建议 | 第32-37页 |
一、理念的转变,促成法律职业共同体建立 | 第32-33页 |
(一)“从外而内”,促进法律职业资格转化 | 第32-33页 |
(二)“由内而外”,强化律师行业维权机制 | 第33页 |
二、制度的完善,切实保障辩护律师权利 | 第33-37页 |
(一)完善辩护律师执业豁免制度 | 第33-34页 |
(二)建立刑事司法审查制度 | 第34-35页 |
(三)建立程序性制裁机制 | 第35页 |
(四)废除《刑法》第306条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致谢 | 第41-44页 |
在校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