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炮制、制剂论文--剂型论文

纳米红细胞膜负载丹参酮IIA磺酸钠释药系统的构建及其特性评价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序言第11-16页
    1 红细胞的特性第11页
    2 红细胞作为药物载体的发展进程第11-12页
    3 纳米红细胞膜运载药物及纳米粒第12-13页
    4 丹参酮IIA磺酸钠第13页
    5 氧化应激损伤与丹参酮IIA磺酸钠第13-15页
    6 研究意义第15-16页
第一章 STS-NANO-RBC分析方法的建立第16-23页
    1 仪器与材料第16页
    2 方法与结果第16-22页
        2.1 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第16-22页
            2.1.1 紫外吸收特征第16-17页
            2.1.2 色谱条件第17页
            2.1.3 溶液的制备第17-18页
            2.1.4 专属性考察第18-20页
            2.1.5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20-21页
            2.1.6 精密度考察第21页
            2.1.7 回收率实验第21页
            2.1.8 稳定性试验第21-22页
    3 讨论第22页
    4 小结第22-23页
第二章 STS-NANO-RBC的制备及特性考察第23-37页
    1 仪器与试剂第23-24页
        1.1 仪器第23页
        1.2 试剂与材料第23-24页
    2 方法与结果第24-36页
        2.1 STS-Nano-RBC的制备第24-26页
        2.2 STS-Nano-RBC的制备因素考察第26-29页
            2.2.1 渗透压的影响第26-27页
            2.2.2 温度的影响第27-28页
            2.2.3 STS浓度的影响第28页
            2.2.4 体积比的影响第28-29页
        2.3 STS-Nano-RBC的特性考察第29-31页
            2.3.1 膜蛋白特性第29页
            2.3.2 粒径与电位第29-30页
            2.3.3 STS包封率第30-31页
        2.4 STS-Nano-RBC的稳定性考察第31-34页
            2.4.1 离心稳定性第31-32页
            2.4.2 湍流稳定性第32-33页
            2.4.3 储存稳定性试验第33-34页
        2.5 STS-Nano-RBC的体外释放实验第34-35页
        2.6 溶血实验第35-36页
    3 讨论第36页
    4 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STS-NANO-RBC大鼠体内药动学及组织分布研究第37-47页
    1 仪器、试剂与实验动物第37-38页
        1.1 仪器第37-38页
        1.2 试剂与材料第38页
        1.3 实验动物第38页
    2 方法与结果第38-45页
        2.1 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第38-42页
            2.1.1 溶液的配制第38-39页
            2.1.2 色谱条件第39页
            2.1.3 血浆样品的处理方法第39页
            2.1.4 HPLC方法学考察第39-42页
        2.2 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第42-43页
            2.2.1 给药方案与血浆采集第42页
            2.2.2 STS血药浓度的测定第42-43页
        2.3 STS-Nano-RBC大鼠体内组织分布研究第43-45页
            2.3.1 给药方案及脏器采集第44页
            2.3.2 组织样品的处理第44页
            2.3.3 组织分布结果第44-45页
    3 讨论第45-46页
    4 小结第46-47页
第四章 STS-NANO-RBC的细胞摄取研究第47-57页
    1 仪器试剂与细胞第48-49页
        1.1 仪器第48页
        1.2 试剂第48-49页
        1.3 细胞第49页
    2 方法和结果第49-56页
        2.1 荧光显微镜法观察细胞摄取第49-53页
            2.1.1 荧光标记STS-Nano-RBC纳米粒第49-50页
            2.1.2 EA.hy926细胞对STS-Nano-RBC摄取的定性研究第50-51页
            2.1.3 EA.hy926对STS-Nano-RBC摄取的定量研究第51-53页
        2.2 STS-Nano-RBC摄取机制的初步探索第53-56页
            2.2.1 温度的影响第53-54页
            2.2.2 代谢抑制剂的影响第54页
            2.2.3 高渗溶液的影响第54-55页
            2.2.4 氯化铵的影响第55页
            2.2.5 氯丙嗪的影响第55页
            2.2.6 染料木素的影响第55-56页
    3 讨论第56-57页
    4 小结第57页
第五章 STS-NANO-RBC对氧化损伤细胞的保护作用第57-67页
    1 仪器试剂第58-59页
        1.1 仪器第58页
        1.2 试剂第58-59页
    2 方法与结果第59-65页
        2.1 EA.hy926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的构建第59-60页
        2.2 细胞毒性实验第60-61页
        2.3 STS-Nano-RBC对氧化应激损伤细胞的保护作用第61-64页
            2.3.1 SOD含量的测定第61-62页
            2.3.2 MDA含量测定第62-63页
            2.3.3 NO含量测定第63-64页
        2.4 荧光显微镜法观察细胞内ROS含量的变化第64-65页
    3 讨论第65-66页
    4 小结第66-67页
总结与展望第67-69页
学习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第69-70页
致谢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异甘草素与二苯并呫吨类化合物体外抗肿瘤及其机制研究
下一篇:长白山人参microRNA鉴定及靶基因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