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

异甘草素与二苯并呫吨类化合物体外抗肿瘤及其机制研究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0页
    1.1 引言第13页
    1.2 异甘草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第13-16页
        1.2.1 抗氧化作用第14页
        1.2.2 抗炎作用第14页
        1.2.3 镇静催眠作用第14页
        1.2.4 保护肝脏作用第14-15页
        1.2.5 雌激素样作用第15页
        1.2.6 抗肿瘤作用第15-16页
    1.3 呫吨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第16-17页
        1.3.1 抑菌作用第16页
        1.3.2 抗炎作用第16页
        1.3.3 镇痛作用第16-17页
        1.3.4 抗病毒作用第17页
        1.3.5 抗肿瘤作用第17页
    1.4 药物抗肿瘤活性研究第17-21页
        1.4.1 细胞凋亡概念第18页
        1.4.2 细胞凋亡特征第18页
        1.4.3 细胞凋亡主要信号通路第18-21页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1页
    参考文献第21-30页
第二章 异甘草素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第30-51页
    2.1 前言第30页
    2.2 实验部分第30-32页
        2.2.1 主要仪器第30-31页
        2.2.2 主要试剂第31-32页
        2.2.3 主要溶液配制第32页
    2.3 实验方法第32-38页
        2.3.1 细胞培养第32-33页
        2.3.2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第33页
        2.3.3 细胞划痕实验第33-34页
        2.3.4 Transwell侵袭实验第34页
        2.3.5 AO/EB双染实验第34页
        2.3.6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第34页
        2.3.7 单细胞凝胶电泳第34-35页
        2.3.8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第35-36页
        2.3.9 细胞活性氧水平检测第36页
        2.3.10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检测第36页
        2.3.11 蛋白质印迹法 (Western Blot)第36-38页
        2.3.12 细胞自噬检测第38页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8-46页
        2.4.1 MTT检测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第38-39页
        2.4.2 细胞划痕实验第39页
        2.4.3 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分析第39-40页
        2.4.4 AO/EB检测细胞凋亡第40-41页
        2.4.5 流式检测细胞凋亡第41页
        2.4.6 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第41-42页
        2.4.7 流式测细胞周期第42-43页
        2.4.8 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检测第43-44页
        2.4.9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第44页
        2.4.10 Western Blot实验第44-45页
        2.4.11 细胞自噬第45-46页
    2.5 小结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1页
第三章 酰胺二苯并呫吨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第51-70页
    3.1 前言第51页
    3.2 实验部分第51-52页
        3.2.1 实验仪器第51-52页
        3.2.2 实验试剂第52页
    3.3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52-54页
        3.3.1 化合物合成路线图第52页
        3.3.2 化合物2的合成与表征第52-53页
        3.3.3 化合物 3、4 的合成与表征第53-54页
        3.3.4 化合物单晶结构的确定与细化第54页
    3.4 化合物与DNA、蛋白质结合实验第54-56页
        3.4.1 缓冲溶液的配制第54页
        3.4.2 CT-DNA浓度的确定第54-55页
        3.4.3 化合物与DNA结合研究第55-56页
        3.4.4 化合物与蛋白质结合研究第56页
        3.4.5 DNA裂解研究第56页
    3.5 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第56-57页
        3.5.1 细胞内吞实验第56-57页
    3.6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7-65页
        3.6.1 紫外吸收光谱滴定实验第57-58页
        3.6.2 粘度测定实验第58页
        3.6.3 荧光光谱测量实验第58-59页
        3.6.4 化合物与蛋白质结合实验第59-60页
        3.6.5 DNA裂解实验第60-61页
        3.6.6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第61-62页
        3.6.7 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第62页
        3.6.8 AO/EB双荧光染色法第62-63页
        3.6.9 细胞内吞实验第63页
        3.6.10 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检测第63-64页
        3.6.11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第64页
        3.6.12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第64-65页
    3.7 本章小结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第四章 二苯并呫吨化合物的光动力治疗研究第70-86页
    4.1 前言第70-71页
    4.2 实验部分第71页
        4.2.1 实验试剂第71页
    4.3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71-72页
        4.3.1 化合物合成路线第71页
        4.3.2 化合物 5、6 的合成与表征第71-72页
        4.3.3 化合物 5、6 单晶结构的测定第72页
    4.4 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研究第72-73页
        4.4.1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第73页
        4.4.2 DPBF检测单线态氧的产生第73页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73-82页
        4.5.1 电子吸收光谱测定实验第73-74页
        4.5.2 粘度测定实验第74-75页
        4.5.3 荧光光谱测定实验第75页
        4.5.4 化合物与蛋白质结合实验第75-76页
        4.5.5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第76-77页
        4.5.6 DPBF检测单线态氧第77页
        4.5.7 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第77-78页
        4.5.8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第78-79页
        4.5.9 细胞凋亡检测第79-80页
        4.5.10 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检测第80-81页
        4.5.11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第81页
        4.5.12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第81-82页
    4.6 本章小结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6页
第五章 13c取代的二苯并呫吨类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第86-98页
    5.1 前言第86页
    5.2 实验部分第86页
        5.2.1 实验试剂第86页
    5.3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86-89页
        5.3.1 化合物合成路线图第87页
        5.3.2 化合物7的合成与表征第87页
        5.3.3 化合物8的合成与表征第87-88页
        5.3.4 化合物9的合成与表征第88页
        5.3.5 化合物10的合成与表征第88-89页
    5.4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第89页
        5.4.1 Hoechst 33258 染色实验第89页
    5.5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89-95页
        5.5.1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第89-90页
        5.5.2 细胞内吞实验第90-91页
        5.5.3 AO/EB双染实验第91页
        5.5.4 Hoechst 33258 染色实验第91-92页
        5.5.5 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第92-93页
        5.5.6 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检测实验第93-94页
        5.5.7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检测实验第94页
        5.5.8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第94-95页
    5.6 本章小结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98页
总结与展望第98-99页
缩略语第99-100页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论文第100-101页
致谢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丁香柿蒂汤颗粒的研究与开发
下一篇:纳米红细胞膜负载丹参酮IIA磺酸钠释药系统的构建及其特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