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导论 | 第8-18页 |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 第8-9页 |
(一) 选题的缘由 | 第8-9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一) 理论专著的宏观研究 | 第9-10页 |
(二) 研究生招考的各项专门研究 | 第10-13页 |
(三)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13-14页 |
三、研究方法与逻辑思路 | 第14-15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二) 逻辑思路 | 第14-15页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一) 研究生招生考试 | 第15-16页 |
(二) 专业课统考 | 第16-17页 |
(三) 政策分析 | 第17-18页 |
第一章 研究生招生"专业课统考"政策出台的动机揣测 | 第18-22页 |
一、研究生招生人数剧增需要"统考"以提高工作效率? | 第18页 |
二、高等教育选拔性考试重心上移需要"统考"以增强政府权威性? | 第18-19页 |
三、考研动机更加复杂需要"统考"以提高筛选程度? | 第19-20页 |
四、研究生教育质量令人担忧需要"统考"以保证"入口"质量? | 第20-21页 |
五、研究生招考环节问题频出需要"统考"以加强防范?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研究生招生"专业课统考"的政策视角的分析 | 第22-27页 |
一、政策内容的解读 | 第22-23页 |
二、政策目标的契合度 | 第23-24页 |
三、政策实施的认同度 | 第24-25页 |
四、政策变迁的科学性 | 第25-27页 |
第三章 研究生招生"专业课统考"的利益视角的分析 | 第27-36页 |
一、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的利益要求及其达成度 | 第27-31页 |
(一) 维护考试秩序 | 第28-29页 |
(二) 保障人才选拔的基本质量 | 第29-30页 |
(三) 获取"考试经济"带来的利益 | 第30-31页 |
二、招生单位的利益要求及其达成度 | 第31-35页 |
(一) 获取优秀生源 | 第31-33页 |
(二) 突出专业特色 | 第33-34页 |
(三) 维护招生自主权 | 第34-35页 |
三、考生的利益要求及其达成度 | 第35-36页 |
(一) 减轻考试负担 | 第35页 |
(二) 考试知情程度相近 | 第35页 |
(三) 考即所学所用 | 第35-36页 |
第四章 研究生招生"专业课统考"的冲突视角的分析 | 第36-42页 |
一、招考活动层面的矛盾冲突 | 第36-37页 |
(一) 考试内容: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冲突 | 第36-37页 |
(二) 考核标准:知识和能力的冲突 | 第37页 |
二、制度设计层面的矛盾冲突 | 第37-39页 |
(一) 设考主体:政府招考权力与高校自主招生的冲突 | 第37-38页 |
(二) 招生培养:一元模式与多元模式的冲突 | 第38-39页 |
三、文化和心理层面的矛盾冲突 | 第39-42页 |
(一) 信任对象:政府与专业民间机构谁更值得信任 | 第39-40页 |
(二) 民意听取:普通民众与学者专家的意见如何取舍 | 第40-42页 |
第五章 研究生招生"专业课统考"的总体评价与政策反思 | 第42-47页 |
一、研究生招生"专业课统考"的总体评价 | 第42-44页 |
(一) 政策视角的评价结论 | 第42页 |
(二) 利益视角的评价结论 | 第42-43页 |
(三) 冲突视角的评价结论 | 第43-44页 |
二、研究生招生"专业课统考"的政策反思 | 第44-47页 |
(一) "公地悲剧" | 第44-45页 |
(二) "受众失语" | 第45页 |
(三) "何去何从"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