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导论 | 第7-16页 |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 第7-9页 |
(一) 源于个人工作经历和兴趣 | 第7页 |
(二) 研究教师职业素质的意义 | 第7-8页 |
(三) 研究转型期师范生职业素质的意义 | 第8-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一) 关于教师职业素质的研究 | 第9-11页 |
(二) 关于职前教师的职业素质问题的研究 | 第11-12页 |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2-15页 |
(一) 教师素质 | 第12-13页 |
(二) 教师职业素质 | 第13-14页 |
(三) 教师教育 | 第14-15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一) 文献法 | 第15页 |
(二) 理论分析法 | 第15页 |
(三) 访谈法 | 第15页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15-16页 |
(一) 创新之处 | 第15页 |
(二) 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师范大学的师范生职业素质培养面临的问题 | 第16-23页 |
一、教师教育视野下师范大学师范生职业素质培养问题 | 第16-19页 |
(一) 教师教育开放化对师范性的削弱 | 第17页 |
(二) 教师资格证制度对师范生自然认定的质疑 | 第17-18页 |
(三)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带来新要求 | 第18-19页 |
二、实践中凸显的教师职业素质存在的问题 | 第19-23页 |
(一) 师范生教书育人的职业素质优势不突出 | 第19-20页 |
(二) 为家长、学生的教育工作服务精神缺失 | 第20页 |
(三) 责任心的松懈 | 第20-21页 |
(四) 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忽视职业幸福的追求 | 第21页 |
(五) 对专业知识探索精神的淡漠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师范大学师范生职业素质的创新培养 | 第23-36页 |
一、师范大学的培养观念、制度、方式的改革 | 第23-27页 |
(一) 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 第23页 |
(二) 科学制定有特色和优势的培养目标 | 第23-24页 |
(三) 调整课程结构 | 第24-27页 |
二、教师教育视野下师范大学师范生职业素质的创新培养 | 第27-36页 |
(一) 教师的职业性特征 | 第27-30页 |
(二) 教师职业素质的构成 | 第30-33页 |
(三) 师范大学的教育,需要凸显的职业素质 | 第33-36页 |
第三章 教师职业素质的融通: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 | 第36-44页 |
一、实践精神的培养 | 第36-37页 |
(一) 实践精神的内涵和特征 | 第36-37页 |
(二) 职前实践精神的培养 | 第37页 |
二、缄默知识的获得 | 第37-39页 |
(一) 缄默知识的定义 | 第37-38页 |
(二) 缄默知识的养成 | 第38-39页 |
三、教师智慧的养成 | 第39-41页 |
(一) 教师智慧的涵义 | 第39-40页 |
(二) 教师智慧的形成途径 | 第40-41页 |
四、构建个人的教育哲学 | 第41-44页 |
(一) 教育哲学观建构的意义 | 第41-42页 |
(二) 教育哲学观的形成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附录 访谈提纲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