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道德教育论文

道德健康教育研究

中文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导论第13-29页
    一、问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第13-16页
        (一)问题的缘起第13-14页
        (二)研究意义第14-16页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第16-26页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第16-21页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第21-26页
    三、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26-29页
        (一)主要内容第26-27页
        (二)研究方法第27-28页
        (三)创新之处第28-29页
第一章 道德健康教育释义第29-43页
    一、道德健康的内涵第29-36页
        (一)健康的含义第29-32页
        (二)道德健康的含义第32-36页
    二、道德健康教育的内涵第36-43页
        (一)道德健康教育的含义第37-39页
        (二)道德健康教育与相关概念辨析第39-43页
第二章 道德健康教育的理论来源及学科基础第43-58页
    一、道德健康教育思想的历史溯源第43-47页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健康教育思想第43-45页
        (二)西方文化中关于道德健康教育的思想第45-47页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及其道德的思想为道德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第47-51页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提供了道德健康教育的主体依据第47-50页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思想提供了“健康的道德”的理论支撑第50-51页
    三、道德健康教育的学科基础第51-58页
        (一)道德健康教育的伦理学论证第51-53页
        (二)道德健康教育的人学论证第53-55页
        (三)道德健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论证第55-58页
第三章 道德健康教育的现实依据第58-76页
    一、道德健康教育的社会基础第58-63页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健康教育的经济基础第58-61页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德健康教育的制度保障第61-62页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道德健康教育的文化基础第62-63页
    二、道德健康教育是个体的需要第63-69页
        (一)道德健康教育是个体提升道德素质的需要第63-66页
        (二)道德健康教育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需要第66-68页
        (三)道德健康教育是个体利益满足的需要第68-69页
    三、道德健康教育是社会的需要第69-72页
        (一)提升个体社会认同的需要第70页
        (二)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需要第70-72页
    四、道德健康教育是提升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需要第72-76页
        (一)强化道德教育价值取向上社会与个人的统一第73-74页
        (二)实现道德教育内容上义务与权利的结合第74-76页
第四章 道德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第76-98页
    一、确立道德健康的标准第76-81页
        (一)道德认识上明辨善恶第77-78页
        (二)道德态度上乐观积极第78-79页
        (三)道德行为中奉献与获得相统一第79-81页
    二、明确道德健康的基本要求第81-84页
        (一)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第81-83页
        (二)权利与义务的非对称性第83-84页
    三、激发道德需要第84-86页
        (一)立足于个体道德需要的满足第85页
        (二)对个体物质需要的道德关注第85-86页
    四、深化道德认知第86-90页
        (一)强化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第86-88页
        (二)完善道德责任教育第88-89页
        (三)注重道德权利教育第89-90页
    五、端正道德态度第90-95页
        (一)培育道德情感第90-93页
        (二)坚定道德信念第93-95页
    六、提升道德能力第95-98页
        (一)道德认识能力的培养第95-96页
        (二)道德意应能力的锻炼第96页
        (三)道德践行能力的训育第96-98页
第五章 道德健康教育的方法论原则第98-111页
    一、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相统一原则第98-102页
        (一)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相统一原则的内涵第98-100页
        (二)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相统一原则的意义第100-101页
        (三)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相统一原则的要求第101-102页
    二、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相统一原则第102-105页
        (一)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相统一原则的内涵第102-103页
        (二)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相统一原则的意义第103-105页
        (三)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相统一原则的要求第105页
    三、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原则第105-111页
        (一)人与道德都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第106-107页
        (二)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原则的意义第107-108页
        (三)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原则的要求第108-111页
第六章 道德健康教育的实现路径第111-130页
    一、以道德自身的健康——“健康的道德”为立足点第111-114页
        (一)树立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相统一的观念第111-113页
        (二)正确处理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之间的关系第113-114页
    二、注重道德健康教育方法的选择第114-120页
        (一)理论灌输法第114-116页
        (二)生活体验法第116-117页
        (三)榜样示范法第117-118页
        (四)无痕渗透法第118-119页
        (五)道德奖惩法第119-120页
    三、优化道德健康教育的社会环境第120-125页
        (一)社会环境对道德健康教育的影响第120-122页
        (二)营造公正的社会环境第122-125页
    四、注重个体道德健康的自教自律第125-130页
        (一)学思结合第126页
        (二)反躬自省第126-127页
        (三)慎独慎微第127-128页
        (四)积善成德第128-130页
结语第130-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4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第142-143页
致谢第143-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科学发展观的世界意义研究
下一篇:基于条纹频率的无包络三维变形测量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