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2-21页 |
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1.2.2 应用价值 | 第14-15页 |
2.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18页 |
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17页 |
2.1.1“背离论”的主要观点及相关结论 | 第15-16页 |
2.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研究现状综述 | 第16-17页 |
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7-18页 |
3.论文结构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3.1 论文结构 | 第18-19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4.论文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 第19-21页 |
4.1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4.2 论文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第1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理论”批判的理论依据 | 第21-28页 |
1.1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 第21-24页 |
1.1.1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1.1.2 准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 第23-24页 |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 | 第24-26页 |
1.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 | 第25页 |
1.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 第25-26页 |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 第26-28页 |
第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离论”主要观点及产生原因 | 第28-35页 |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离论”的主要观点 | 第28-32页 |
2.1.1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边缘化” | 第28-29页 |
2.1.2 公有制主体地位丧失 | 第29-30页 |
2.1.3 贫富差距拉大导致两极分化 | 第30页 |
2.1.4 工农大众沦为弱势群体 | 第30-31页 |
2.1.5 民营企业家入党违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 | 第31-32页 |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离论”产生的原因 | 第32-35页 |
2.2.1 直接原因 | 第32-33页 |
2.2.2 根本原因 | 第33-34页 |
2.2.3 外部原因 | 第34-35页 |
第3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离论”的危害性及理论缺陷 | 第35-45页 |
3.1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边缘化”论调的危害性及理论缺陷 | 第35-37页 |
3.1.1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边缘化”论调的危害性 | 第35-36页 |
3.1.2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边缘化”论调的理论缺陷 | 第36-37页 |
3.2 公有制主体地位丧失论的危害性及理论缺陷 | 第37-39页 |
3.2.1 公有制主体地位丧失论的危害性 | 第37-38页 |
3.2.2 公有制主体地位丧失论的理论缺陷 | 第38-39页 |
3.3 贫富差距拉大导致出现两极分化论调的危害性及理论缺陷 | 第39-40页 |
3.3.1 贫富差距拉大导致出现两极分化论调的危害性 | 第39页 |
3.3.2 贫富差距拉大导致出现两极分化论调的理论缺陷 | 第39-40页 |
3.4 工农大众沦为弱势群体论调的危害性及理论缺陷 | 第40-42页 |
3.4.1 工农大众沦为弱势群体论调的危害性 | 第40-41页 |
3.4.2 工农大众沦为弱势群体论调的理论缺陷 | 第41-42页 |
3.5 民营企业家入党违背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论调的危害性及理论缺陷 | 第42-45页 |
3.5.1 民营企业家入党违背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论调的危害性 | 第42-43页 |
3.5.2 民营企业家入党违背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论调的理论缺陷32 | 第43-45页 |
结束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