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研究--以南宁学院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17-18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1.3.1 校企合作 | 第18-19页 |
1.3.2 模式创新 | 第19页 |
1.4 校企合作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1.4.1 资源依赖理论 | 第20-21页 |
1.4.2 威斯康星思想 | 第21-22页 |
1.5 本文的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22-25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1.5.3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南宁学院校企合作现状及特色模式分析 | 第25-41页 |
2.1 南宁学院简介 | 第25页 |
2.2 南宁学院校企合作模式厘析 | 第25-41页 |
2.2.1 调查设计与实施 | 第25-29页 |
2.2.2 南宁学院校企合作概况 | 第29-31页 |
2.2.3 南宁学院校企合作的特殊性 | 第31-32页 |
2.2.4 南宁学院六大校企合作模式的形成及特色 | 第32-41页 |
第三章 南宁学院校企合作模式取得的成效 | 第41-53页 |
3.1 创新实践的突破 | 第41-43页 |
3.1.1 丰富了实践教学方式 | 第41-42页 |
3.1.2 提高了专业与课程设置的适配度 | 第42页 |
3.1.3 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 第42-43页 |
3.2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 第43-46页 |
3.2.1 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 | 第44-45页 |
3.2.2 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 | 第45-46页 |
3.3 品牌形象的塑造 | 第46-48页 |
3.3.1 提升了社会声誉 | 第46-47页 |
3.3.2 促进了招生和就业工作 | 第47-48页 |
3.4 资源配置的优化 | 第48-50页 |
3.4.1 促进学校资源的整合 | 第48-50页 |
3.4.2 促进企业资源的整合 | 第50页 |
3.5 学院互通的深化 | 第50-53页 |
3.5.1 各二级学院相互交流合作 | 第50-51页 |
3.5.2 “多院一企、一专多企”式合作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南宁学院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不足 | 第53-65页 |
4.1 合作的深层价值未能体现 | 第53-56页 |
4.1.1 校企合作价值取向的当下化、直接化 | 第53-55页 |
4.1.2 校企间文化融通度不高 | 第55-56页 |
4.2 合作的配套资源不足 | 第56-57页 |
4.2.1 双师不足 | 第56-57页 |
4.2.2 经费不足 | 第57页 |
4.3 合作对象选择和信任度问题 | 第57-59页 |
4.3.1 合作对象选择“趋易避难” | 第58页 |
4.3.2 学生实习停留在外围 | 第58-59页 |
4.4 缺乏完善的合作保障机制 | 第59-61页 |
4.4.1 组织机构不健全 | 第59-60页 |
4.4.2 缺乏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 | 第60-61页 |
4.5 学生自我发展意识差 | 第61-65页 |
4.5.1 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差 | 第61-62页 |
4.5.2 提升自身职业能力意识不强 | 第62-65页 |
第五章 民办高校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的启示 | 第65-76页 |
5.1 民办高校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的价值取向 | 第65-66页 |
5.1.1 个体全面发展的需求取向 | 第65-66页 |
5.1.2 社会行业发展的需求取向 | 第66页 |
5.2 启示与建议 | 第66-76页 |
5.2.1 充分利用区域优势 | 第66-68页 |
5.2.2 完善校企合作运行和保障机制 | 第68-69页 |
5.2.3 构建校本综合评价体系 | 第69-71页 |
5.2.4 提高教师队伍质量 | 第71-73页 |
5.2.5 设计精准的推送机制 | 第73-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4页 |
附录 | 第84-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