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意义与背景 | 第9-10页 |
1.1.1 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机组的发展状况 | 第9页 |
1.1.2 我国燃煤机组发电现状 | 第9-10页 |
1.2 锅炉燃烧控制系统的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1.2.1 锅炉燃烧系统控制现状 | 第10页 |
1.2.2 锅炉燃烧系统优化策略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模糊控制理论的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1.3.1 模糊控制理论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模糊控制在火电厂控制系统中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第2章 直流锅炉控制系统 | 第14-22页 |
2.1 汽包锅炉的特点 | 第14-15页 |
2.1.1 自然循环 | 第14页 |
2.1.2 受热面的界限是固定的 | 第14-15页 |
2.1.3 蓄热量大 | 第15页 |
2.2 直流锅炉的特点 | 第15-18页 |
2.2.1 强制循环 | 第15-16页 |
2.2.2 各受热面无固定分界点 | 第16-18页 |
2.2.3 蓄热量小 | 第18页 |
2.3 超超临界锅炉动态特性 | 第18-20页 |
2.3.1 燃料量扰动下直流锅炉动态特性 | 第18-19页 |
2.3.2 给水流量扰动下直流锅炉动态特性 | 第19页 |
2.3.3 负荷扰动下动态特性 | 第19-20页 |
2.4 超超临界机组的控制特点 | 第20-21页 |
2.4.1 被控对象特性 | 第20-21页 |
2.4.2 负荷控制特性 | 第2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燃烧控制系统 | 第22-29页 |
3.1 燃烧控制系统的基本任务 | 第22-23页 |
3.1.1 满足主蒸汽压力需求 | 第22页 |
3.1.2 保证燃烧过程的经济性 | 第22-23页 |
3.1.3 维持炉膛负压稳定 | 第23页 |
3.2 燃烧控制系统结构 | 第23-24页 |
3.3 燃烧控制系统基本方案 | 第24-28页 |
3.3.1 燃料量控制系统 | 第24-26页 |
3.3.2 送风控制系统 | 第26-27页 |
3.3.3 引风控制系统 | 第27-2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4章 部分分散控制 | 第29-40页 |
4.1 部分分散控制的概况 | 第29页 |
4.2 部分分散控制结构分析 | 第29-31页 |
4.2.1 部分分散控制器结构形式 | 第29页 |
4.2.2 部分分散控制器结构分析方法 | 第29-31页 |
4.3 部分分散控制器设计 | 第31-34页 |
4.3.1 控制对象非方扩展 | 第31-33页 |
4.3.2 非方内模控制 | 第33-34页 |
4.4 部分分散控制稳定性分析 | 第34页 |
4.5 煤水比控制系统机理建模 | 第34-39页 |
4.5.1 燃料-中间点温度系统动态建模 | 第35-37页 |
4.5.2 燃料-中间点温度建模过程 | 第37-3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5章 变论域模糊PID控制器在燃烧控制系统中的仿真应用 | 第40-54页 |
5.1 燃料量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第40-48页 |
5.1.1 变论域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器的设计 | 第40-41页 |
5.1.2 模糊规则的建立 | 第41-44页 |
5.1.3 仿真模型搭建 | 第44-47页 |
5.1.4 仿真实验 | 第47-48页 |
5.2 送风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第48-51页 |
5.2.1 送风控制系统的设计 | 第49页 |
5.2.2 模糊规则的建立 | 第49-50页 |
5.2.3 仿真实验 | 第50-51页 |
5.3 引风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第51-5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