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耕地资源安全预警研究--以毫州市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图目录 | 第10-11页 |
表目录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数据来源 | 第18-20页 |
第2章 耕地资源安全预警的理论基础 | 第20-34页 |
·耕地资源安全的内涵 | 第20-21页 |
·耕地资源安全预警的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粮食安全理论 | 第21页 |
·土地稀缺理论 | 第21页 |
·人地协调理论 | 第21-22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页 |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22-23页 |
·耕地资源安全预警的基本内容 | 第23-24页 |
·明确警情 | 第23页 |
·寻找警源 | 第23页 |
·分析警兆 | 第23-24页 |
·预报警度 | 第24页 |
·耕地资源安全预警的基本步骤 | 第24-32页 |
·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 第24页 |
·预警指标警限划分 | 第24-25页 |
·预警指标预测 | 第25-27页 |
·预警模型构建 | 第27-32页 |
·预报警度 | 第32页 |
·提出排警措施 | 第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3章 区域耕地资源利用现状及耕地压力指数预测 | 第34-50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34-36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34-35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5-36页 |
·耕地资源现状分析 | 第36-41页 |
·耕地数量、结构与分布 | 第36-37页 |
·耕地数量动态变化分析 | 第37-38页 |
·粮食单产动态变化分析 | 第38-41页 |
·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分析 | 第41页 |
·耕地压力指数预测 | 第41-49页 |
·耕地压力指数的概念 | 第41-43页 |
·耕地压力指数相关要素预测 | 第43-49页 |
·耕地压力指数测算 | 第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区域耕地资源安全预警研究 | 第50-74页 |
·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0-55页 |
·预警指标选取原则 | 第50页 |
·预警指标结构框架 | 第50-51页 |
·预警指标的涵义 | 第51-53页 |
·预警指标警限划分 | 第53-55页 |
·安全等级的划分 | 第55页 |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第55-59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56-57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7-59页 |
·预警指标的预测 | 第59-62页 |
·基础数据 | 第59-60页 |
·指标预测 | 第60-61页 |
·指标预测值的确定 | 第61-62页 |
·基于模糊评判法的毫州市耕地资源安全预警 | 第62-68页 |
·隶属函数的确定 | 第62-65页 |
·隶属度的确定 | 第65页 |
·模糊综合评价 | 第65-66页 |
·安全等级确定 | 第66-68页 |
·基于功效函数法的毫州市耕地资源安全预警 | 第68-70页 |
·指标标准化 | 第68-69页 |
·综合评价 | 第69页 |
·预警结果 | 第69-70页 |
·耕地资源利用相关建议 | 第70-72页 |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 第70页 |
·推进土地整理,提高耕地数量 | 第70-71页 |
·耕地用养结合,重视生态环境 | 第71页 |
·明确土地产权,促进土地流转 | 第71-72页 |
·加强政策宣传,提高保护意识 | 第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5章 总结与讨论 | 第74-76页 |
·主要结论 | 第74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74-75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硕士攻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0-81页 |
附录 | 第81-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