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苏南小城镇发展与治理研究--以吴江小城镇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选题意义 | 第13页 |
·相关概念解释 | 第13-15页 |
·新时期时间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小城镇概念与内涵界定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第15-18页 |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与篇章结构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案例研究区选择及其发展概况 | 第18-23页 |
·案例研究区的选择 | 第18-19页 |
·吴江区位与社会经济发展 | 第19-20页 |
·吴江城市化的历史沿革 | 第20-23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23-34页 |
·转型与城市发展研究综述 | 第23-25页 |
·转型与城市化 | 第23-24页 |
·转型与城市空间 | 第24-25页 |
·转型与城市治理 | 第25页 |
·小城镇研究综述 | 第25-28页 |
·国外小城镇研究 | 第25-26页 |
·国内小城镇研究 | 第26-28页 |
·路径依赖理论 | 第28-30页 |
·路径依赖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 第28-29页 |
·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 | 第29-30页 |
·城市治理理论 | 第30-34页 |
·城市治理的兴起与概念争议 | 第30-32页 |
·城市治理的一般分析框架 | 第32-34页 |
第3章 苏南小城镇发展历史和转型背景分析 | 第34-45页 |
·苏南小城镇的历史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 第34-37页 |
·建国前苏南小城镇发展 | 第34-35页 |
·建国后苏南小城镇发展 | 第35-36页 |
·苏南小城镇的历史地位分析 | 第36-37页 |
·新时期苏南小城镇的发展背景 | 第37-43页 |
·新自由主义主导下中心城市地位凸显 | 第37-39页 |
·苏南模式重构 | 第39-42页 |
·传统苏南模式的路径依赖 | 第39-40页 |
·传统苏南模式的终结和苏南小城镇的路径创造 | 第40-42页 |
·宏观经济环境的转变:买方市场的形成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吴江小城镇发展现状 | 第45-57页 |
·吴江小城镇发展概况 | 第45-48页 |
·吴江小城镇等级规模与职能分工 | 第45-46页 |
·吴江小城镇产业地域分工 | 第46-48页 |
·吴江小城镇人口发展的时空分异 | 第48-52页 |
·吴江小城镇人口发展的时间序列分析 | 第48-51页 |
·吴江小城镇人口发展的空间差异分析 | 第51-52页 |
·吴江小城镇空间扩展与格局变迁 | 第52-56页 |
·数据预处理与城镇用地信息提取 | 第52-54页 |
·吴江小城镇空间扩展特征 | 第54-55页 |
·吴江小城镇空间格局变迁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新时期吴江小城镇发展动力和制约因素 | 第57-73页 |
·新时期吴江小城镇发展动力 | 第57-68页 |
·户籍制度改革与吴江小城镇发展 | 第57-60页 |
·户籍制度改革历程 | 第57-58页 |
·吴江户籍制度改革效应分析 | 第58-60页 |
·乡镇合并与吴江小城镇的分化 | 第60-63页 |
·吴江乡镇合并历程 | 第60-61页 |
·吴江乡镇合并的效应分析 | 第61-63页 |
·外向型经济发展与吴江小城镇发展 | 第63-66页 |
·全球化与吴江外向型经济发展 | 第63-65页 |
·外资投入与吴江小城镇发展 | 第65-66页 |
·乡镇企业改制与吴江小城镇发展 | 第66-68页 |
·吴江乡镇企业改制历程 | 第66-67页 |
·吴江乡镇企业改制效应分析 | 第67-68页 |
·小城镇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68-72页 |
·小城镇建设资金不足 | 第68-70页 |
·地域人文环境变迁与小城镇文化肌理断层 | 第70-72页 |
·苏南小城镇人文环境变迁 | 第70-71页 |
·小城镇特色逐渐消失,文化肌理断层 | 第7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6章 新时期吴江小城镇治理 | 第73-83页 |
·强势的地方政府 | 第73-77页 |
·通过城镇规划治理城镇 | 第74-75页 |
·通过土地经营治理城镇 | 第75-77页 |
·日益活跃的企业参与 | 第77-80页 |
·企业参与城市治理 | 第77页 |
·公共事业民营化 | 第77-80页 |
·起步阶段的公众参与 | 第80-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第83-85页 |
·主要结论 | 第83-84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84-85页 |
附录A | 第85-88页 |
附录B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