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导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国际背景 | 第9页 |
1.1.2 国内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0-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11-12页 |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点 | 第12-13页 |
1.4.1 本文创新点 | 第12页 |
1.4.2 本文不足点 | 第12-13页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2.1 对外商品贸易结构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2.1.1 贸易结构 | 第13页 |
2.1.2 对外商品贸易结构 | 第13-14页 |
2.1.3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 第14页 |
2.2 国际贸易相关理论与商品贸易结构 | 第14-17页 |
2.2.1 比较优势理论与商品贸易结构 | 第14页 |
2.2.2 要素禀赋理论与商品贸易结构 | 第14-15页 |
2.2.3 产业内贸易理论与商品贸易结构 | 第15页 |
2.2.4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商品贸易结构 | 第15-16页 |
2.2.5 技术差距理论与商品贸易结构 | 第16页 |
2.2.6 保护贸易理论与商品贸易结构 | 第16-17页 |
2.3 商品贸易结构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2.4 关于中国对越南商品贸易结构的文献综述 | 第18-20页 |
3 中国对越南商品贸易结构分析 | 第20-44页 |
3.1 中越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回顾 | 第20-21页 |
3.1.1 中越早期经贸关系:朝贡贸易 | 第20页 |
3.1.2 中越近代经贸关系:殖民主义贸易印记 | 第20页 |
3.1.3 中越现代经贸关系:从经济援助到经贸合作 | 第20-21页 |
3.2 中越商品贸易的总体特征 | 第21-26页 |
3.3 基于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中国对越南商品贸易结构分析 | 第26-36页 |
3.3.1 贸易数据分类标准概述 | 第26-27页 |
3.3.2 基于SITC分类的整体分析 | 第27-31页 |
3.3.3 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贸易结构的变化 | 第31-32页 |
3.3.4 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和劳动密集型商品贸易结构的变化 | 第32页 |
3.3.5 基于RCA指数的中越商品贸易竞争性比较 | 第32-35页 |
3.3.6 基于GL指数的产业内贸易分析 | 第35-36页 |
3.4 基于HS协调制度的中国对越南商品贸易结构分析 | 第36-44页 |
3.4.1 商品贸易结构的类章分析 | 第36-42页 |
3.4.2 基于TC指数的商品竞争力分析 | 第42-44页 |
4 影响中国对越南商品贸易结构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44-50页 |
4.1 变量选择与模型建立 | 第44-45页 |
4.2 相关性分析 | 第45-46页 |
4.3 主成分分析 | 第46-48页 |
4.4 主成分回归 | 第48页 |
4.5 将因变量变换后的补充分析 | 第48-49页 |
4.6 结论 | 第49-50页 |
5 优化中国对越南商品贸易结构的政策建议 | 第50-56页 |
5.1 制造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升级转型 | 第50-51页 |
5.1.1 推动资本要素的升级和结构优化 | 第50-51页 |
5.1.2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 第51页 |
5.2 增加科技研发投入 | 第51-53页 |
5.2.1 增加企业的科研投入 | 第52页 |
5.2.2 培育劳动者的技术创新能力 | 第52页 |
5.2.3 加强与越南科研实验室的合作 | 第52-53页 |
5.3 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新产业 | 第53-54页 |
5.3.1 增加传统优势产业的附加值 | 第53页 |
5.3.2 发展新兴产业 | 第53-54页 |
5.4 增加对越直接投资流量 | 第54-56页 |
5.4.1 增加对越投资流量资金 | 第54-55页 |
5.4.2 拓宽对越直接投资领域 | 第55-56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论文研究结论 | 第56-57页 |
6.2 本文的不足 | 第57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