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9-10页 |
1.2.1 研究的思路 | 第9页 |
1.2.2 研究的方法 | 第9-10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 | 第10-12页 |
1.4 创新之处和不足 | 第12-13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2页 |
1.4.2 研究不足 | 第12-13页 |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2.1.1 图论 | 第13页 |
2.1.2 系统复杂性理论 | 第13-14页 |
2.1.3 物流鲁棒性理论 | 第14-15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2.2.3 文献述评 | 第21-22页 |
3. 当代跨境电子商务与跨境物流概述 | 第22-33页 |
3.1 跨境电子商务概述 | 第22-27页 |
3.1.1 跨境电子商务概念 | 第22页 |
3.1.2 跨境电子商务主要模式 | 第22-24页 |
3.1.3 跨境电子商务主要特点 | 第24-25页 |
3.1.4 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情况 | 第25-27页 |
3.2 跨境电子商务与跨境物流的相互关系 | 第27-28页 |
3.2.1 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跨境物流的进步 | 第27-28页 |
3.2.2 跨境物流的滞后阻碍跨境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 | 第28页 |
3.3 跨境物流 | 第28-33页 |
3.3.1 跨境物流概念 | 第28页 |
3.3.2 跨境物流主要模式 | 第28-30页 |
3.3.3 跨境电商物流存在的问题 | 第30-33页 |
4. 跨境电商物流影响因素假定 | 第33-38页 |
4.1 国家宏观层面政策 | 第33-34页 |
4.1.1 政府对跨境物流的支持力度 | 第33页 |
4.1.2 目的地的通关政策和收费标准 | 第33页 |
4.1.3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 第33-34页 |
4.2 物流系统建设 | 第34-36页 |
4.2.1 物流鲁棒性因素 | 第34页 |
4.2.2 物流链之间的信息传递效率 | 第34-35页 |
4.2.3 物流配送有关部门之间的沟通顺畅度 | 第35页 |
4.2.4 订单处理速度 | 第35页 |
4.2.5 配货速度 | 第35页 |
4.2.6 物流模式选择 | 第35页 |
4.2.7 专业人才的培养 | 第35-36页 |
4.2.8 退换货机制的构建 | 第36页 |
4.3 外部合作关系的建设 | 第36-38页 |
4.3.1 合作伙伴之间的配合默契度 | 第36页 |
4.3.2 合作满意度 | 第36-38页 |
5. 跨境电商物流影响因素实证检验 | 第38-47页 |
5.1 数据收集 | 第38页 |
5.2 调查问卷信度分析 | 第38-39页 |
5.3 因子分析 | 第39-45页 |
5.3.1 因子分析数据检验 | 第40-41页 |
5.3.2 提取公因子 | 第41-45页 |
5.4 建立数学模型 | 第45-47页 |
6. 促进我国跨境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7-51页 |
6.1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 第47页 |
6.2 提高物流配送效率 | 第47-49页 |
6.2.1 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 第48页 |
6.2.2 提高订单处理速度 | 第48页 |
6.2.3 提高配货速度 | 第48页 |
6.2.4 选择合适的物流模式 | 第48页 |
6.2.5 培养物流专业人才 | 第48-49页 |
6.2.6 构建公司退换货机制 | 第49页 |
6.3 建设信息传递系统 | 第49页 |
6.4 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 | 第49-50页 |
6.5 提高物流鲁棒性 | 第50-51页 |
7. 结论和展望 | 第51-53页 |
7.1 结论 | 第51页 |
7.2 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 我国跨境物流状况调查表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