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10-14页 |
图表目录 | 第14-15页 |
案例目录 | 第15-16页 |
绪论:本项研究的缘起及相关问题阐释 | 第16-35页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16-19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16-1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9-26页 |
(一) 国外公共服务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二) 国内农村公共服务研究综述 | 第22-24页 |
(三) 共生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应用状况 | 第24-26页 |
三、相关概念厘定与缕析 | 第26-31页 |
(一) 县级与县域 | 第26页 |
(二) 公共产品及其与公共服务的关系 | 第26-27页 |
(三) 公共服务与农村公共服务 | 第27-30页 |
(四) 公共服务协同供给 | 第30-31页 |
四、研究思路、主要方法及创新意图 | 第31-35页 |
(一) 基本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31-33页 |
(二) 主要方法 | 第33-34页 |
(三) 创新意图 | 第34-35页 |
第一章 本项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 第35-56页 |
一、县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 | 第35-46页 |
(一) 政府 | 第35-36页 |
(二) 市场 | 第36-37页 |
(三) 第三部门 | 第37-46页 |
二、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样态 | 第46-49页 |
(一) 双主体参与供给 | 第46-48页 |
(二) 三元主体合作供给 | 第48页 |
(三) 多元主体互动供给 | 第48-49页 |
三、多中心治理理论的研究基础 | 第49-51页 |
(一) 多中心治理理论要义 | 第49页 |
(二) 多中心治理特点 | 第49-50页 |
(三) 多中心治理理论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启示 | 第50-51页 |
四、共生理论的分析框架 | 第51-54页 |
(一) 共生理论概念界定 | 第51页 |
(二) 共生理论要义阐述 | 第51-52页 |
(三) 共生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 第52-54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二章 共生关系判定:县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共生要素和条件 | 第56-64页 |
一、县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共生要素 | 第56-61页 |
(一) 共生单元 | 第56-58页 |
(二) 共生模式 | 第58-60页 |
(三) 共生环境 | 第60-61页 |
二、县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共生条件 | 第61-62页 |
(一) 县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共生的必要条件 | 第61-62页 |
(二) 县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共生的充分条件 | 第62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三章 共生度分析: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成因寻绎 | 第64-78页 |
一、供给主体失灵: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单一供给困境 | 第64-65页 |
(一) 政府供给:负担沉重、官僚化 | 第64页 |
(二) 市场供给:功能有限、质量不高 | 第64-65页 |
(三) 第三部门供给:资源匮乏、缺少扶持 | 第65页 |
二、供需平衡需求:县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非均衡模型分析 | 第65-73页 |
(一) 基本假设 | 第65-66页 |
(二) 单一主体供给公共服务的非均衡模型 | 第66-67页 |
(三) 双主体供给公共服务的非均衡模型 | 第67-71页 |
(四) 三主体供给公共服务的非均衡模型 | 第71-73页 |
三、协同供给基础:县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质参量兼容 | 第73-77页 |
(一) 供给主体优势互补——以陕西合阳妇女参政项目为例 | 第73-74页 |
(二) 供给主体存在耦合——以“目标—利益”象限分析 | 第74-77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四章 共生模式分析: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型态探析 | 第78-96页 |
一、共生组织模式: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静态模式及案例分析 | 第80-85页 |
(一) 点共生模式 | 第80-81页 |
(二) 间歇共生模式 | 第81-82页 |
(三) 连续共生模式 | 第82-83页 |
(四) 一体化共生模式 | 第83-85页 |
二、共生行为模式: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动态模式及案例分析 | 第85-93页 |
(一) 寄生模式 | 第86-88页 |
(二) 偏利共生模式 | 第88-90页 |
(三) 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 | 第90-92页 |
(四) 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 | 第92-93页 |
三、现行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模式的缺陷与不足 | 第93-95页 |
(一) 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组织模式不成熟 | 第93-94页 |
(二) 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行为模式转变不彻底 | 第94页 |
(三) 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模式的选择机制不顺畅 | 第94-95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五章 共生界面分析: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制度审视 | 第96-118页 |
一、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共生界面 | 第96-104页 |
(一) 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法制基础 | 第96-98页 |
(二) 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运行机制 | 第98-102页 |
(三) 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体制环境 | 第102-104页 |
二、共生界面对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影响 | 第104-107页 |
(一) 共生界面对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共生度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二) 共生界面对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环境的影响 | 第105页 |
(三) 共生界面对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效率的影响 | 第105-107页 |
三、现行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共生界面的缺陷与不足 | 第107-116页 |
(一) 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理念不先进 | 第107-108页 |
(二) 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法制不完善 | 第108-112页 |
(三) 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机制效率不高 | 第112-114页 |
(四) 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体制不科学 | 第114-116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第六章 共生关系进化: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发展策略 | 第118-131页 |
一、健全县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准入制度 | 第118-120页 |
(一) 积极引入多元主体,拓宽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共生维度 | 第118-119页 |
(二) 适当放宽准入条件,加大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共生密度 | 第119-120页 |
二、引入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竞争机制 | 第120-122页 |
(一) 政府内部竞争机制 | 第120-121页 |
(二) 政府与企业之间竞争机制 | 第121页 |
(三) 社会组织与政府、企业之间竞争机制 | 第121-122页 |
(四) 企业间竞争机制 | 第122页 |
三、完善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决策机制 | 第122-125页 |
(一) 政府决策咨询机制 | 第122-124页 |
(二) 政府决策回应机制 | 第124页 |
(三) 政府决策监督机制 | 第124-125页 |
(四) 政府决策责任追究机制 | 第125页 |
四、改善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公共财政体制 | 第125-126页 |
(一) 实现公共财政支出均等化 | 第125页 |
(二) 优化转移支付结构 | 第125-126页 |
(三) 保障基层政府财政能力 | 第126页 |
五、构建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激励约束机制 | 第126-128页 |
(一) 政府对自身的激励约束机制 | 第126-127页 |
(二) 政府对非政府部门公共服务提供者的激励约束机制 | 第127-128页 |
六、加强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监督机制 | 第128-130页 |
(一) 整合公共服务供给监督体系 | 第128页 |
(二) 创新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监督机制 | 第128-129页 |
(三) 建立健全财权事权划分的监督机制 | 第129页 |
(四) 建立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公共服务供给问责制 | 第129页 |
(五) 加强对农村非营利组织的监督与管理 | 第129-130页 |
(六) 加强对农民自愿供给程序的监督管理 | 第130页 |
七、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尾论:本项研究的结论、局限性与展望 | 第131-133页 |
一、主要结论 | 第131页 |
二、局限性及未来研究展望 | 第131-13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33-140页 |
后记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