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目录 | 第10-12页 |
插图清单 | 第12-13页 |
表格清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7页 |
1.1 序言 | 第14页 |
1.2 Cu/Al过渡设备线夹的焊接 | 第14-17页 |
1.2.1 Cu/Al异种金属焊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4-15页 |
1.2.2 Cu/Al钎焊 | 第15-17页 |
1.3 Cu/Al过渡设备线夹的大气腐蚀 | 第17-23页 |
1.3.1 大气腐蚀的特点 | 第17-18页 |
1.3.2 大气腐蚀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3 Al及Al合金的大气腐蚀 | 第19-21页 |
1.3.4 Cu及Cu合金的大气腐蚀 | 第21-22页 |
1.3.5 Cu/Al钎焊接头的大气腐蚀 | 第22-23页 |
1.4 焊接接头的热损伤行为 | 第23-26页 |
1.4.1 界面IMC的形成热力学 | 第23-24页 |
1.4.2 界面IMC的生长动力学 | 第24页 |
1.4.3 界面IMC对焊接接头的影响 | 第24-25页 |
1.4.4 Cu/Al过渡设备线夹的热损伤 | 第25-26页 |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 第27-31页 |
2.1 实验用Cu/Al设备线夹 | 第27-28页 |
2.1.1 材料规格及性能 | 第27页 |
2.1.2 Cu/Al设备线夹焊接设备 | 第27-28页 |
2.1.3 Cu/Al设备线夹焊接工艺 | 第28页 |
2.2 Cu/Al设备线夹的盐雾腐蚀实验 | 第28-29页 |
2.3 Cu/Al设备线夹的热损伤实验 | 第29页 |
2.4 分析测试 | 第29-30页 |
2.4.1 显微组织结构与微区成分 | 第29页 |
2.4.2 断口形貌 | 第29页 |
2.4.3 物相组成 | 第29页 |
2.4.4 电阻率测试 | 第29-30页 |
2.4.5 力学性能测试 | 第30页 |
2.5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0-31页 |
第三章 Cu/Al设备线夹的中性盐雾腐蚀 | 第31-39页 |
3.1 Cu/Al设备线夹腐蚀状态观察 | 第31-32页 |
3.2 Cu/Al设备线夹的腐蚀产物及腐蚀断口形貌 | 第32-35页 |
3.2.1 腐蚀产物分析 | 第32-34页 |
3.2.2 腐蚀断面形貌分析 | 第34-35页 |
3.3 Cu/Al设备线夹的腐蚀机理 | 第35-37页 |
3.3.1 Cu/Al设备线夹表面腐蚀 | 第35-36页 |
3.3.2 Cu/Al设备线夹界面腐蚀 | 第36-37页 |
3.4 腐蚀Cu/Al设备线夹的电学性能 | 第37-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Cu/Al设备线夹的大气腐蚀 | 第39-46页 |
4.1 Cu/Al设备线夹腐蚀状态及腐蚀产物的相成分 | 第39-41页 |
4.2 Cu/Al设备线夹的腐蚀行为及腐蚀产物层形貌 | 第41-44页 |
4.3 大气腐蚀对Cu/Al线夹电学性能的影响 | 第44-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Cu/Al设备线夹的热损伤 | 第46-53页 |
5.1 Cu/Al设备线夹的显微组织结构 | 第46-47页 |
5.2 Cu/Al设备线夹界面结构及IMC层生长动力学 | 第47-50页 |
5.3 时效过程对Cu/Al设备线夹力学、电学性能的影响 | 第50-52页 |
5.3.1 剪切强度与断口形貌 | 第50-51页 |
5.3.2 电学性能 | 第51-5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53-56页 |
6.1 结论 | 第53-54页 |
6.2 创新点 | 第54页 |
6.3 未来研究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