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4页 |
1.1 系统生物学与代谢工程 | 第11页 |
1.2 代谢通量分析(MFA) | 第11-16页 |
1.2.1 稳态~(13)C代谢通量分析(~(13)C-MFA)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2 非稳态~(13)C代谢通量分析(non-stationary ~(13)C-MFA) | 第14-16页 |
1.3 胞内代谢物提取、检测和数据处理方法 | 第16-20页 |
1.3.1 快速取样装置的开发 | 第16-17页 |
1.3.2 细胞淬灭方法 | 第17页 |
1.3.3 胞内代谢物提取 | 第17-18页 |
1.3.4 细胞代谢物同位素标记丰度的检测 | 第18-19页 |
1.3.5 数据处理及代谢通量计算 | 第19-20页 |
1.4 辅酶Q_(10)研究背景介绍 | 第20-22页 |
1.4.1 辅酶Q_(10)的性质和功能 | 第20-21页 |
1.4.2 辅酶Q_(10)合成途径研究 | 第21-22页 |
1.4.3 辅酶Q_(10)代谢调节和基因工程研究 | 第22页 |
1.5 研究目标、内容和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快速取样装置开发及验证 | 第24-29页 |
2.1 引言 | 第24-25页 |
2.2. 快速取样装置开发 | 第25-27页 |
2.2.1 快速取样装置结构组成 | 第25页 |
2.2.2 构成与功能 | 第25-27页 |
2.3 性能验证 | 第27-28页 |
2.4 讨论 | 第28页 |
2.5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GC/MS选择离子模式检测胞内代谢物同位素丰度方法的建立 | 第29-43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3.2.1 试剂和仪器 | 第29页 |
3.2.2 样品处理 | 第29-30页 |
3.2.3 仪器参数设置 | 第30页 |
3.2.4 衍生化原理及特征碎片 | 第30-31页 |
3.2.5 自然标记同位素校正及评价 | 第31-3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2-42页 |
3.3.1 衍生化条件优化 | 第32页 |
3.3.2 色谱条件优化 | 第32-34页 |
3.3.3 质谱在SIM模式下的特征碎片选择 | 第34-37页 |
3.3.4 质谱在SIM模式下扫描提高灵敏度和选择性 | 第37-42页 |
3.5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辅酶Q_(10)发酵过程~(13)C代谢流分析 | 第43-60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3-46页 |
4.2.1 菌株、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43-44页 |
4.2.2 分析测定方法 | 第44-45页 |
4.2.3 样品分离和细胞内代谢物同位素测定前处理 | 第45-46页 |
4.2.4 GC-MS分析胞内代谢物同位素丰度 | 第46页 |
4.2.5 胞内标记代谢物碎片同位素丰度的确定 | 第46页 |
4.2.6 ~(13)C标记代谢流分析(~(13)C-MFA) | 第46页 |
4.3 辅酶Q_(10)工业生产菌株代谢网络的建立 | 第46-51页 |
4.3.1 ED途径和EMP途径分析 | 第48-49页 |
4.3.2 回补途径分析 | 第49-50页 |
4.3.3 HMP途径分析 | 第50-51页 |
4.4 钾离子浓度的影响 | 第51-59页 |
4.4.1 不同钾离子浓度下细胞形态和生理状态比较 | 第51-53页 |
4.4.2 钾离子对辅酶Q_(10)发酵过程的影响 | 第53-55页 |
4.4.3 菌体组成确定 | 第55-56页 |
4.4.4 ~(13)C同位素标记代谢通量计算 | 第56页 |
4.3.5 代谢通路计算结果分析 | 第56-59页 |
4.5 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0-62页 |
5.1 结论 | 第60-61页 |
5.2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附件 | 第69-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