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组织工程概述 | 第10页 |
1.2 体外组织构建要素 | 第10-12页 |
1.2.1 种子细胞 | 第10-11页 |
1.2.2 支架材料 | 第11-12页 |
1.2.3 体外构建技术 | 第12页 |
1.3 模块化组织工程 | 第12-15页 |
1.3.1 模块化组织工程 | 第12-13页 |
1.3.2 模块化组织工程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1.4 大型工程组织的预血管化策略 | 第15-19页 |
1.4.1 大型工程组织的血管化策略 | 第15-18页 |
1.4.2 大型工程化组织体外预血管化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1页 |
第2章 微组织灌注构建管状组织 | 第21-29页 |
2.1 前言 | 第21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2.2.1 成纤维细胞制备 | 第21-22页 |
2.2.2 Cytopore微载体预处理 | 第22页 |
2.2.3 转瓶培养制备微组织 | 第22页 |
2.2.4 管状组织构建 | 第22页 |
2.2.5 组织细胞活性染色及检测 | 第22页 |
2.2.6 扫描电镜观察 | 第22页 |
2.3 结果 | 第22-27页 |
2.3.1 组织构建的灌注反应器系统 | 第22-24页 |
2.3.2 管状组织的形成 | 第24页 |
2.3.3 管状组织的形态及机械性能 | 第24-25页 |
2.3.4 管状组织的细胞活性分布 | 第25-26页 |
2.3.5 管状组织中细胞和胞外基质分布 | 第26-27页 |
2.4 讨论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微组织堆积密度对管状组织构建的影响 | 第29-43页 |
3.1 前言 | 第29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3.2.1 成纤维细胞的制备 | 第29页 |
3.2.2 微组织制备 | 第29页 |
3.2.3 管状组织构建 | 第29-30页 |
3.2.4 代谢检测 | 第30页 |
3.2.5 细胞活性观察与检测 | 第30页 |
3.2.6 扫描电镜观察 | 第30页 |
3.2.7 HE染色 | 第30-31页 |
3.2.8 胶原含量测定 | 第31页 |
3.3 结果 | 第31-40页 |
3.3.1 微组织初始堆积密度对初始装填物空隙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2 微组织初始堆积密度对形成的管状组织的形貌的影响 | 第32-33页 |
3.3.3 微组织初始堆积密度对灌注培养过程中细胞代谢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4 微组织不同初始堆积密度的管状组织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 第34-36页 |
3.3.5 微组织初始堆积密度对管状组织中细胞代谢活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6 不同初始堆积密度下构建的管状组织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37-38页 |
3.3.7 不同初始堆积密度下构建的管状组织HE染色观察 | 第38-39页 |
3.3.8 初始堆积密度对构建的管状组织中胶原分布的影响 | 第39-40页 |
3.4 讨论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培养时间对管状组织的影响 | 第43-52页 |
4.1 前言 | 第43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4.2.1 成纤维细胞的制备 | 第43页 |
4.2.2 微组织制备 | 第43页 |
4.2.3 管状组织构建 | 第43-44页 |
4.2.4 细胞活性观察与检测 | 第44页 |
4.2.5 扫描电镜观察 | 第44页 |
4.2.6 HE染色 | 第44页 |
4.2.7 羟脯氨酸测定 | 第44页 |
4.3 结果 | 第44-50页 |
4.3.1 灌注培养时间对形成的管状组织形貌的影响 | 第44-45页 |
4.3.2 灌注培养时间对管状组织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4.3.3 培养时间对管状组织中细胞代谢活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4.3.4 不同培养时间下形成管状组织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47-48页 |
4.3.5 不同培养时间下形成管状组织HE染色观察 | 第48-49页 |
4.3.6 灌注培养时间对形成的管状组织中胶原分布的影响 | 第49-50页 |
4.4 讨论 | 第50-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