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9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岩溶发育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岩溶渗漏评价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岩溶渗漏防治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 第19-35页 |
2.1 区域地质环境 | 第19-30页 |
2.1.1 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 第19-21页 |
2.1.2 区域地层岩性 | 第21-24页 |
2.1.3 区域地质构造 | 第24-28页 |
2.1.4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第28页 |
2.1.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第28-30页 |
2.2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30-35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30页 |
2.2.2 地层岩性 | 第30-31页 |
2.2.3 地质构造 | 第31-34页 |
2.2.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4-35页 |
第3章 坝址岩溶水环境及岩体渗透性分析 | 第35-49页 |
3.1 坝址区地层含水性 | 第35-36页 |
3.2 河谷地下水动力类型及特征 | 第36-39页 |
3.2.1 坝址地下水埋藏特征及流场特征 | 第36-38页 |
3.2.2 河谷地下水动力条件及类型 | 第38-39页 |
3.3 岩溶水补径排条件 | 第39页 |
3.4 地下水水化学及同位素特征 | 第39-43页 |
3.4.1 地下水出露特征 | 第39-40页 |
3.4.2 坝址区水化学特征 | 第40-42页 |
3.4.3 坝址区水化学同位素特征 | 第42-43页 |
3.5 坝址岩体渗透特征 | 第43-49页 |
3.5.1 坝址岩体钻孔透水率统计特征 | 第43-44页 |
3.5.2 坝址岩体透水率空间变化特征 | 第44-49页 |
第4章 坝址区岩溶发育特征研究 | 第49-67页 |
4.1 岩溶发育的形态类型 | 第49-52页 |
4.2 岩溶空间分布特征 | 第52-58页 |
4.3 坝区岩溶发育强度 | 第58-64页 |
4.3.1 岩溶发育程度分级依据 | 第58-59页 |
4.3.2 坝址钻孔线溶蚀率特征 | 第59-62页 |
4.3.3 坝址钻孔线溶蚀率与透水率的对应关系 | 第62-64页 |
4.3.4 坝址区岩溶发育强度综合评价 | 第64页 |
4.4 坝址区岩溶发育规律 | 第64-67页 |
第5章 坝址区岩溶渗漏分析 | 第67-82页 |
5.1 渗漏的基本条件分析 | 第67-73页 |
5.1.1 坝区渗漏水动力条件分析 | 第67-70页 |
5.1.2 坝区渗漏通道条件分析 | 第70-73页 |
5.2 岩溶渗漏的可能途径与方式 | 第73-78页 |
5.3 渗漏量计算 | 第78-82页 |
5.3.1 计算边界的确定与参数选取 | 第78-79页 |
5.3.2 渗漏量计算 | 第79-82页 |
第6章 坝址区渗流场三维数值模拟预测分析 | 第82-98页 |
6.1 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82-85页 |
6.1.1 模型范围的确定 | 第82-83页 |
6.1.2 模型边界条件概化 | 第83页 |
6.1.3 模型空间离散 | 第83-85页 |
6.2 数值模型建立 | 第85-86页 |
6.2.1 模型时间离散 | 第85页 |
6.2.2 模型参数选取 | 第85-86页 |
6.3 模拟方案及模型校验 | 第86-88页 |
6.3.1 模拟方案 | 第86-87页 |
6.3.2 模型校验 | 第87-88页 |
6.4 地下水渗流场模拟结果分析 | 第88-93页 |
6.4.1 地下水天然渗流场特征分析 | 第88-89页 |
6.4.2 水库蓄水条件下地下水渗流场特征分析 | 第89-92页 |
6.4.3 水库蓄水并加设防渗帷幕条件下地下水渗流场模拟分析 | 第92-93页 |
6.5 水库渗漏量评价 | 第93-96页 |
6.5.1 数值模型渗漏量计算 | 第93-96页 |
6.5.2 坝址区渗漏总体评价 | 第96页 |
6.6 防渗帷幕建议深度 | 第96-98页 |
结论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