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创新点 | 第6-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目录 | 第12-16页 |
图目录 | 第16-17页 |
表目录 | 第17-1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8-2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8-20页 |
1.2 选题意义和目的 | 第20页 |
1.3 文章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 第20-22页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1.6 文章的不足和后续的研究工作 | 第23-25页 |
第2章 重商主义简史和重要文献综述 | 第25-60页 |
2.1 重商主义简史 | 第25-43页 |
2.1.1 第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从16世纪到18世纪末) | 第25-32页 |
2.1.2 第二个快速发展时期(从18世纪末期到二战前后) | 第32-38页 |
2.1.3 第三个快速发展的时期(20世纪70年代前后到现在) | 第38-43页 |
2.1.4 小结 | 第43页 |
2.2 重要文献回顾与综述 | 第43-60页 |
2.2.1 Adam Smith在《国富论》(1776)中的研究 | 第44-46页 |
2.2.2 历史学派在19世纪后半叶对重商主义的认识 | 第46-47页 |
2.2.3 John Maynard Keynes在《通论》(1936)中的研究 | 第47-49页 |
2.2.4 Eli Heckscher在《重商主义》(1935)中的研究 | 第49-55页 |
2.2.5 Jacob Viner在20世纪中期前后的研究 | 第55-56页 |
2.2.6 Joseph Schumpter在《经济分析史》(1954)中的研究 | 第56-58页 |
2.2.7 二十世纪中期以后的理论模型研究综述 | 第58-59页 |
2.2.8 小结 | 第59-60页 |
第3章 本文对重商主义的认识 | 第60-69页 |
3.1 重商主义是一种开放经济下的国家发展理论 | 第60-61页 |
3.2 力量与繁荣是重商主义的两大主题 | 第61-63页 |
3.3 重商主义对货币和财富的正确认识 | 第63-65页 |
3.4 重商主义和自由主义不是完全对立的 | 第65-68页 |
3.5 小结 | 第68-69页 |
第4章 重商主义,国外资产积累和社会福利 | 第69-88页 |
4.1 引言 | 第69-70页 |
4.2 模型设定 | 第70-72页 |
4.3 动态系统 | 第72-73页 |
4.4 长期均衡 | 第73-77页 |
4.5 政策分析 | 第77-82页 |
4.6 福利分析 | 第82-83页 |
4.7 不完美资本市场 | 第83-85页 |
4.8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85-87页 |
4.9 数学附录 | 第87-88页 |
4.9.1 计算消费函数的偏导数 | 第87页 |
4.9.2 计算比较静态分析 | 第87-88页 |
第5章 重商主义,财富积累和宏观经济政策 | 第88-106页 |
5.1 引言 | 第88页 |
5.2 模型设定 | 第88-92页 |
5.3 最优与均衡 | 第92-94页 |
5.4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 第94-101页 |
5.4.1 重商主义发展程度的增强 | 第94-95页 |
5.4.2 货币增长率的提高 | 第95-97页 |
5.4.3 财政支出的增加 | 第97-98页 |
5.4.4 消费税率的提高 | 第98-99页 |
5.4.5 外汇干预 | 第99-101页 |
5.5 福利分析 | 第101-102页 |
5.6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102-104页 |
5.7 数学附录 | 第104-106页 |
第6章 重商主义,经济一体化和长期经济增长 | 第106-135页 |
6.1 引言 | 第106-108页 |
6.2 封闭经济下的个人选择 | 第108-112页 |
6.3 封闭经济的均衡,比较静态和经济增长的不决定性 | 第112-125页 |
6.3.1 封闭经济的均衡 | 第112-113页 |
6.3.2 比较静态分析 | 第113-123页 |
6.3.3 小结:经济增长的不决定性 | 第123-125页 |
6.4 国际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增长的差异性 | 第125-132页 |
6.4.1 开放经济的均衡 | 第125-129页 |
6.4.2 比较静态分析和经济增长的差异性 | 第129-131页 |
6.4.3 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增长的差异性 | 第131-132页 |
6.5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132-134页 |
6.6 数学附录——推导第j个国家投资在风险基金上的财富比重 | 第134-135页 |
第7章 重商主义,大国经济和汇率动态 | 第135-159页 |
7.1 导论 | 第135-136页 |
7.2 带有垄断竞争的两国模型:灵活价格的情形 | 第136-149页 |
7.2.1 偏好,技术和市场结构 | 第136-139页 |
7.2.2 世界竞争均衡 | 第139-141页 |
7.2.3 对称稳态 | 第141-144页 |
7.2.4 对数线性化模型 | 第144-146页 |
7.2.5 比较稳态 | 第146-149页 |
7.3 带有垄断竞争的两国模型:粘性价格的情形 | 第149-155页 |
7.3.1 短期均衡条件 | 第150-151页 |
7.3.2 模型的解——货币冲击 | 第151-155页 |
7.4 主要结论 | 第155-156页 |
7.5 数学附录 | 第156-159页 |
7.5.1 推导个人需求函数和国内价格指标 | 第156-157页 |
7.5.2 推导世界总需求方程 | 第157-158页 |
7.5.3 推导对称稳态的决定方程 | 第158-159页 |
第8章 本文的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159-162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59-160页 |
8.2 政策建议 | 第160-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71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71-172页 |
致谢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