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创新点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4-28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4-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4-16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7-24页 |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效应的研究 | 第17-19页 |
二、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研究 | 第19-23页 |
三、中日韩区域服务贸易合作的研究 | 第23-24页 |
第三节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一、论文结构 | 第24-2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点 | 第26-28页 |
一、创新点 | 第26-27页 |
二、不足点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理论 | 第28-50页 |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第28-38页 |
一、国际经济一体化静态效应理论 | 第28-33页 |
二、国际经济一体化动态效应理论 | 第33-38页 |
第二节 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经济学分析 | 第38-45页 |
一、区域服务贸易协定成本和收益的理论分析 | 第38-43页 |
二、区域服务贸易合作制度监管 | 第43-45页 |
第三节 服务贸易多边规则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 第45-50页 |
一、GATS规则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 第45-47页 |
二、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与多边服务贸易自由化关系 | 第47-50页 |
第三章 中日韩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测度指标分析 | 第50-82页 |
第一节 中日韩整体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 第50-63页 |
一、中日韩服务业发展总体情况 | 第50-51页 |
二、中日韩服务贸易发展概况 | 第51-60页 |
三、中日韩双边服务贸易往来状况 | 第60-63页 |
第二节 中日韩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水平 | 第63-71页 |
一、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测度指标 | 第63-65页 |
二、中日产业内服务贸易水平 | 第65-67页 |
三、中韩产业内服务贸易水平 | 第67-69页 |
四、日韩产业内服务贸易水平 | 第69-71页 |
第三节 中日韩服务贸易部门竞争力测度指标分析 | 第71-82页 |
一、服务贸易竞争力测度指标 | 第71-74页 |
二、中日韩服务贸易部门竞争力TC指数分析 | 第74-78页 |
三、中日韩服务贸易部门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指数分析 | 第78-82页 |
第四章 中日韩参与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实践 | 第82-109页 |
第一节 中日韩参与区域服务贸易合作实践制度安排 | 第83-86页 |
一、中国已签订的服务贸易协定 | 第83-85页 |
二、日、韩各自签订的服务贸易协定 | 第85-86页 |
第二节 中、日、韩已签订服务贸易协定比较 | 第86-94页 |
一、中、日、韩已签订的区域贸易协定框架比较分析 | 第87-93页 |
二、中、日、韩与东盟服务贸易协定规则、内容的比较 | 第93-94页 |
第三节 中日韩服务贸易开放水平 | 第94-109页 |
一、中日韩在GATS框架下开放水平量化分析 | 第94-98页 |
二、中、日、韩服务贸易政策及国内规制 | 第98-109页 |
第五章 中日韩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贸易效应实证分析 | 第109-122页 |
第一节 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贸易效应实证模型 | 第109-113页 |
一、贸易效应的引力模型 | 第109-111页 |
二、引力模型在服务贸易中的适用性 | 第111-113页 |
第二节 中日韩服务贸易效应实证分析 | 第113-116页 |
一、计量模型设定 | 第113-115页 |
二、样本选取 | 第115页 |
三、数据来源 | 第115-116页 |
四、计量方法 | 第116页 |
第三节 引力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 | 第116-122页 |
一、实证过程 | 第116-118页 |
二、中日韩服务贸易潜力估计 | 第118-122页 |
第六章 中国参与中日韩服务贸易合作的战略选择 | 第122-131页 |
第一节 制度安排上采用“肯定列表”的承诺模式 | 第122页 |
第二节 采用“深化”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的方式 | 第122-123页 |
第三节 服务贸易合作部门的选择 | 第123-128页 |
一、中日韩具有共同深化合作意愿的部门 | 第123-125页 |
二、其它逐步加强合作和开放的领域 | 第125-128页 |
第四节 实施合理的国内规制 | 第128-131页 |
一、加强在区域范围内双边国内规制合作的谈判 | 第128-129页 |
二、进一步完善自身国内规制措施 | 第129-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142-143页 |
致谢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