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9页 |
1.1 白腐真菌和细菌脱色染料 | 第12-16页 |
1.1.1 白腐真菌脱色染料 | 第12-13页 |
1.1.2 细菌脱色染料 | 第13-16页 |
1.2 脱色染料的酶 | 第16-21页 |
1.2.1 还原酶 | 第16-17页 |
1.2.2 木质素过氧化物酶 | 第17-18页 |
1.2.3 锰过氧化物酶 | 第18-19页 |
1.2.4 漆酶 | 第19-20页 |
1.2.5 其他酶 | 第20-21页 |
1.3 微生物及其酶脱色染料的机制 | 第21-24页 |
1.4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吸附染料及其机制 | 第24-26页 |
1.5 论文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26-29页 |
第二章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生产锰过氧化物酶的优化及脱色靛蓝 | 第29-40页 |
2.1 前言 | 第29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2.2.1 主要材料与菌株 | 第29-30页 |
2.2.2 主要设备 | 第30页 |
2.2.3 菌株培养和发酵 | 第30页 |
2.2.4 单因素考察产酶诱导物 | 第30页 |
2.2.5 Box-Behnken 方案设计优化诱导物浓度 | 第30-31页 |
2.2.6 酶活力测定 | 第31页 |
2.2.7 锰过氧化物酶脱色靛蓝 | 第31页 |
2.2.8 锰过氧化物酶脱色靛蓝的产物分析 | 第31-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39页 |
2.3.1 诱导物对锰过氧化物酶活力的影响 | 第32-33页 |
2.3.2 诱导物浓度的优化 | 第33-36页 |
2.3.3 锰过氧化物酶脱色靛蓝的过程 | 第36页 |
2.3.4 靛蓝的脱色产物分析 | 第36-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研究锰过氧化物酶脱色甲基橙 | 第40-47页 |
3.1 前言 | 第40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3.2.1 主要材料与菌株 | 第40-41页 |
3.2.2 主要设备 | 第41页 |
3.2.3 锰过氧化物酶的酶液制备及测定 | 第41页 |
3.2.4 单因素试验 | 第41页 |
3.2.5 Box-Behnken 方案设计优化脱色条件 | 第41页 |
3.2.6 模型的评价指标 | 第41-4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2-46页 |
3.3.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42-43页 |
3.3.2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 第43-45页 |
3.3.3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评价 | 第45-46页 |
3.3.4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寻优及试验验证 | 第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Trametes sp. SYBC-L4 生产漆酶及其脱色染料的工艺研究 | 第47-58页 |
4.1 前言 | 第47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4.2.1 主要材料与菌株 | 第47-48页 |
4.2.2 主要设备 | 第48页 |
4.2.3 胞外脱色的研究 | 第48页 |
4.2.4 胞内脱色的研究 | 第48-49页 |
4.2.5 酶活力测定 | 第49页 |
4.2.6 菌株 Trametes sp. SYBC-L4 固态发酵木薯渣中芳香类产物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 | 第4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9-57页 |
4.3.1 介体对胞外脱色的影响 | 第49-51页 |
4.3.2 pH 对胞外脱色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3 pH 对胞内脱色的影响 | 第52-54页 |
4.3.4 介体对胞内脱色的影响 | 第54-56页 |
4.3.5 菌株 Trametes sp. SYBC-L4 产漆酶胞内脱色和胞外脱色分析 | 第56-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木薯渣吸附偶联 Trametes sp. SYBC-L4 胞内脱色处理染料刚果红 | 第58-68页 |
5.1 前言 | 第58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58-61页 |
5.2.1 主要材料与菌株 | 第58-59页 |
5.2.2 主要设备 | 第59页 |
5.2.3 木薯渣吸附刚果红的静态研究 | 第59页 |
5.2.4 吸附特性研究 | 第59-60页 |
5.2.5 菌株 Trametes sp. SYBC-L4 胞内脱色刚果红的研究 | 第60页 |
5.2.6 漆酶脱色刚果红的活性电泳分析 | 第60页 |
5.2.7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0页 |
5.2.8 扫描电镜分析 | 第60-6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1-67页 |
5.3.1 木薯渣静态吸附刚果红 | 第61-62页 |
5.3.2 木薯渣吸附刚果红的特性 | 第62-64页 |
5.3.4 菌株 Trametes sp. SYBC-L4 胞内脱色刚果红 | 第64-66页 |
5.3.5 吸附偶联胞内脱色新工艺 | 第66-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Bacillus sp. MZS10 的筛选及脱色染料天青 B | 第68-81页 |
6.1 前言 | 第68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68-70页 |
6.2.1 主要材料 | 第68页 |
6.2.2 主要设备 | 第68-69页 |
6.2.3 菌株筛选及鉴定 | 第69页 |
6.2.4 摇瓶及发酵罐培养脱色天青 B | 第69页 |
6.2.5 天青 B 脱色代谢物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 | 第69页 |
6.2.6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磷酸 | 第69-70页 |
6.2.7 植物毒性分析 | 第70页 |
6.2.8 脱色率和菌体量测定 | 第70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70-79页 |
6.3.1 菌株 Bacillus sp. MZS10 的特性 | 第70-71页 |
6.3.2 培养基优化及 Bacillus sp. MZS10 在发酵罐的动态脱色过程 | 第71-73页 |
6.3.3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染料天青 B 及其代谢物 | 第73-78页 |
6.3.4 菌株 Bacillus sp. MZS10 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磷酸浓度分析 | 第78-79页 |
6.3.5 天青 B 及其脱色代谢物的植物毒性 | 第7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七章 Bacillus sp. MZS10 脱色染料靛蓝 | 第81-94页 |
7.1 前言 | 第81页 |
7.2 材料与方法 | 第81-83页 |
7.2.1 主要材料与菌株 | 第81-82页 |
7.2.2 主要设备 | 第82页 |
7.2.3 发酵罐培养 Bacillus sp. MZS10 脱色靛蓝 | 第82页 |
7.2.4 靛蓝脱色代谢物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 | 第82页 |
7.2.5 靛蓝及其脱色代谢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82页 |
7.2.6 脱色率和菌体量测定 | 第82-83页 |
7.2.7 醌脱氢酶的测定 | 第83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83-92页 |
7.3.1 菌株 Bacillus sp. MZS10 脱色靛蓝的动态过程 | 第83-84页 |
7.3.2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靛蓝及其脱色代谢物 | 第84-90页 |
7.3.3 红外光谱分析靛蓝及其脱色代谢物 | 第90-91页 |
7.3.4 靛蓝脱色机制分析 | 第91-92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主要结论 | 第94-95页 |
展望 | 第95-96页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7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