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第17-23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 第17-19页 |
1.3.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 第19-23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3-24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力有效供给的理论分析 | 第25-39页 |
2.1 新生代农民工 | 第25-30页 |
2.1.1 农民工的内涵 | 第25-26页 |
2.1.2 新生代农民工的外延与内涵 | 第26-28页 |
2.1.3 新生代农民工的类型 | 第28-30页 |
2.2 劳动力有效供给 | 第30-33页 |
2.2.1 劳动力供给——新生代农民工的视角 | 第30-31页 |
2.2.2 劳动力有效供给——管理学与经济学的视角 | 第31-33页 |
2.3 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评价 | 第33-37页 |
2.3.1 工资率以外的因素的影响劳动力供给 | 第33页 |
2.3.2 产业升级加剧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摩擦 | 第33-36页 |
2.3.3 群体的高流动性引发市场“缺工” | 第36-37页 |
2.4 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力有效供给的实现条件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力有效供给的影响因素 | 第39-58页 |
3.1 制度性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力有效供给的影响 | 第39-46页 |
3.1.1 户籍制度 | 第39-42页 |
3.1.2 土地流转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 | 第42-44页 |
3.1.3 教育制度与劳动力市场制度 | 第44-46页 |
3.2 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力有效供给的个体决策与意愿——动因分析 | 第46-51页 |
3.2.1 调查对象与分析方法 | 第46-47页 |
3.2.2 为什么来——外出务工的动因 | 第47-48页 |
3.2.3 为什么走——最近一次离职的动因 | 第48-49页 |
3.2.4 为什么想最终返乡——返乡动因 | 第49-51页 |
3.3 个体基本特质差异对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力有效供给的影响 | 第51-55页 |
3.3.1 问卷分析方法 | 第51页 |
3.3.2 个体基本特质差异对进城务工动因的影响 | 第51-54页 |
3.3.3 个体基本特质差异对离职动因的影响 | 第54-55页 |
3.4 小结 | 第55-58页 |
第四章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 | 第58-73页 |
4.1 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界定 | 第58-59页 |
4.2 职业技能对农民工就业机会和工资的影响 | 第59-61页 |
4.3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困境探析 | 第61-64页 |
4.4 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思考 | 第64-68页 |
4.4.1 人力资本产权特征概述 | 第64-65页 |
4.4.2 新生代农民工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选择 | 第65-66页 |
4.4.3 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顾虑 | 第66-67页 |
4.4.4 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正外部性 | 第67-68页 |
4.4.5 政府干预与寻租的避免 | 第68页 |
4.5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建设策略 | 第68-73页 |
4.5.1 国际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趋势 | 第69页 |
4.5.2 德国的成功模式 | 第69-70页 |
4.5.3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建设策略 | 第70-73页 |
第五章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 第73-91页 |
5.1 农民工市民化的涵义 | 第73-76页 |
5.1.1 市民化的相关概念辨析 | 第73-74页 |
5.1.2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意义 | 第74-76页 |
5.2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因素 | 第76-86页 |
5.2.1 市民化制度因素 | 第77-79页 |
5.2.2 迁移成本因素 | 第79-82页 |
5.2.3 城市融入因素 | 第82-85页 |
5.2.4 家庭城市生存能力因素 | 第85-86页 |
5.3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推进策略 | 第86-91页 |
5.3.1 解决好产业升级与新生代农民工稳定就业的矛盾 | 第86-87页 |
5.3.2 市民化的配套制度改革和创新 | 第87-89页 |
5.3.3 以城市社区为中心,多途径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 | 第89-91页 |
第六章 新生代农民工管理变革 | 第91-110页 |
6.1 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性假设 | 第91-95页 |
6.1.1 对新生代农民工经济人假设的否定 | 第91-93页 |
6.1.2 新生代农民工复杂的人性特征 | 第93-95页 |
6.2 典型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管理的启示 | 第95-98页 |
6.2.1 海底捞的成功经验 | 第95-96页 |
6.2.2 富士康的管理反思 | 第96-98页 |
6.3 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激励方式 | 第98-102页 |
6.3.1 经济激励 | 第98-100页 |
6.3.2 工作激励 | 第100页 |
6.3.3 心理激励 | 第100-102页 |
6.4 企业与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契约关系的构建 | 第102-110页 |
6.4.1 塑造共同愿景 | 第103-104页 |
6.4.2 做好职业生涯管理 | 第104-107页 |
6.4.3 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本管理 | 第107-11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10-113页 |
7.1 结论 | 第110-112页 |
7.2 建议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0页 |
附录 | 第120-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
作者简介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