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7-12页 |
第一章 文学与历史 | 第12-35页 |
第一节 历史、文学与时代精神 | 第12-18页 |
一、文学与历史由来已久的密切关系 | 第12-14页 |
二、文学是一种历史现象 | 第14-16页 |
三、文学与历史上的时代精神 | 第16-18页 |
第二节 革命历史小说:亲历性的历史 | 第18-28页 |
一、革命历史小说与作家 | 第18-21页 |
二、革命历史小说再现历史 | 第21-24页 |
三、革命历史小说中时代精神的历史痕迹 | 第24-28页 |
第三节 新历史小说:反思性的历史 | 第28-35页 |
一、新历史小说与反思的发生、发展 | 第28-30页 |
二、解构历史与消解神圣 | 第30-32页 |
三、新历史小说的逻辑真实性 | 第32-35页 |
第二章 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学文本 | 第35-68页 |
第一节 革命历史小说:以文学艺术的形式演绎阶级概念 | 第35-44页 |
一、阶级阵营泾渭分明 | 第35-38页 |
二、阶级立场旗帜鲜明 | 第38-41页 |
三、阶级感情自然流露 | 第41-44页 |
第二节 新历史小说: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的有机融合 | 第44-51页 |
一、传统文化建构的生活框架 | 第44-46页 |
二、现代观念冲击下的传统道德 | 第46-49页 |
三、传统与现代组合出的复杂形象 | 第49-51页 |
第三节 文学作品与具有时代气息的价值观念 | 第51-68页 |
一、革命历史小说塑造光辉的共产党人形象 | 第52-55页 |
二、革命历史小说展示英雄风采 | 第55-57页 |
三、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观 | 第57-62页 |
四、神圣爱情与生理欲望的冲突 | 第62-68页 |
第三章 肯定与解构的分歧 | 第68-98页 |
第一节 革命历史小说:肯定革命历史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 第68-80页 |
一、表现革命斗争与农民生存需求之间的内在一致性 | 第68-71页 |
二、革命斗争使下层劳动者获得精神解放 | 第71-74页 |
三、中国共产党是唯一能够承担历史重任的政党 | 第74-77页 |
四、共产党以革命的实际行动铸就成功之路 | 第77-80页 |
第二节 新历史小说:解构神圣革命历史 | 第80-98页 |
一、对革命历史多元化的解构描写 | 第80-84页 |
二、打破阶级出身与政治倾向的必然联系 | 第84-87页 |
三、突破阶级意识局限的人的形象 | 第87-90页 |
四、以人性代替阶级性描写政党与敌人 | 第90-98页 |
第四章 从革命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的反差中探寻变化的轨迹 | 第98-133页 |
第一节 文学创作、意识形态与社会生活 | 第98-120页 |
一、由表现必然走向展示偶然 | 第98-102页 |
二、由为政治服务转向为人民服务 | 第102-108页 |
三、从渴望表达到理性反思 | 第108-113页 |
四、从道德教化到娱乐消遣 | 第113-120页 |
第二节 文学创作自身的发展变迁 | 第120-133页 |
一、文学创作主体定位——从灵魂的工程师到文化商品生产者 | 第120-123页 |
二、对待革命历史态度——从肯定必然到消解权威 | 第123-127页 |
三、写作本身的发展——从现实主义传统叙事到魔幻现实主义现代派技巧 | 第127-133页 |
结束语 | 第133-13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37-144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4-145页 |
论文摘要(中文) | 第145-148页 |
论文摘要(英文)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