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川东北元坝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地层及成岩作用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引言第11-18页
    1.1 选题依据、目的及其意义第11页
    1.2 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1 国内外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研究区层序地层现状第12-13页
        1.2.3 研究区成岩作用研究现状第13页
    1.3 存在问题第13-14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第14页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4-15页
        1.5.1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5.2 技术路线第15页
    1.6 完成的工作量与取得的成果第15-18页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18-21页
    2.1 四川盆地构造演化概述第18-19页
    2.2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沉积演化概述第19-21页
第3章 岩石地层第21-26页
    3.1 生物地层及地层时代的确定第21页
    3.2 岩石地层界面的确定第21-26页
第4章 岩石学特征第26-35页
    4.1 陆源沉积岩第26页
    4.2 内源沉积岩第26-34页
        4.2.1 灰岩类第26-32页
        4.2.2 微晶白云岩类第32页
        4.2.3 硬石膏岩类第32-34页
    4.3 混积岩第34-35页
第5章 沉积相第35-44页
    5.1 沉积相划分方案第35页
    5.2 沉积相特征第35-42页
        5.2.1 蒸发台地第35-37页
        5.2.2 局限台地第37页
        5.2.3 开阔台地第37页
        5.2.4 台地边缘第37-40页
        5.2.5 台地前缘斜坡第40-41页
        5.2.6 陆棚第41-42页
    5.3 沉积相纵横向展布第42-44页
第6章 层序地层第44-56页
    6.1 三级层序及其内部界面第44-48页
        6.1.1 层序界面类型第44-47页
        6.1.2 层序内部界面类型第47-48页
    6.2 飞仙关组三级层序特征第48-51页
        6.2.1 SQ2层序特征第48-50页
        6.2.2 SQ3层序特征第50-51页
    6.3 层序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第51-53页
        6.3.1 构造运动对层序及其体系域的控制第51-52页
        6.3.2 海平面升降对层序及其体系域的控制第52-53页
        6.3.3 古气候对层序及其体系域的控制第53页
    6.4 体系域沉积模式第53-54页
        6.4.1 低位体系域沉积模式第53页
        6.4.2 海侵体系域沉积模式第53页
        6.4.3 高位体系域沉积模式第53-54页
    6.5 层序体系域对储层发育的控制第54-56页
第7章 成岩作用第56-70页
    7.1 成岩作用类型第56-69页
        7.1.1 压实—压溶作用第56页
        7.1.2 胶结作用第56-59页
        7.1.3 重结晶作用第59-60页
        7.1.4 交代作用第60-64页
        7.1.5 白云石化作用第64页
        7.1.6 溶蚀作用第64-67页
        7.1.7 充填作用第67-69页
    7.2 飞仙关组成岩作用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影响第69-70页
结论第70-72页
致谢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HD油田1井区水淹层测井解释研究
下一篇:难选冶金矿石固化焙烧—氰化浸金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