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

SRBSDV 12个基因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及转基因水稻表型初探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1 前言第12-22页
    1.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研究进展第12-15页
        1.1.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危害第12页
        1.1.2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分类地位第12-13页
        1.1.3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典型症状第13页
        1.1.4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寄主和传播介体第13-15页
    1.2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第15-21页
        1.2.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粒体特性第15-16页
        1.2.2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基因组结构第16-17页
        1.2.3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基因组功能第17-21页
    1.3 转基因植物的研究进展第21-22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2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2-38页
    2.1 实验材料第22-25页
        2.1.1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22-23页
        2.1.2 主要试剂与配方第23-24页
        2.1.3 供试材料第24-25页
    2.2 实验方法第25-38页
        2.2.1 SRBSDV编码基因的克隆与序列测定第25-29页
        2.2.2 SRBSDV植物表达载体p Cambia1302的构建第29-30页
        2.2.3 SRBSDV植物表达载体p Cambia1302转化根癌农杆菌第30-31页
        2.2.4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化第31-33页
        2.2.5 转Rd RP与CP水稻植株的分子检测第33-36页
        2.2.6 T1代阳性转基因水稻植株的分子检测与表型观察第36页
        2.2.7 T1代转CP水稻的外源基因表达水平检测方法的建立第36-3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8-62页
    3.1 SRBSDV植物表达载体p Cambia1302的构建第38-46页
        3.1.1 SRBSDV编码基因的克隆第38-39页
        3.1.2 SRBSDV各编码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第39-46页
        3.1.3 SRBSDV各编码基因植物表达载体工程农杆菌的获得第46页
    3.2 转基因水稻的获得第46-50页
        3.2.1 水稻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培养第46-47页
        3.2.2 愈伤组织的遗传转化、抗性筛选与分化第47-48页
        3.2.3 T0代转基因水稻植株的获得第48-50页
    3.3 T0代P1及P10转基因水稻植株的分子检测第50-51页
        3.3.1 T0代P1及P10转基因水稻植株的PCR检测第50页
        3.3.2 T0代P10转基因水稻植株的Southern blot检测第50-51页
    3.4 T0代P1与P10转基因水稻植株表型观察第51-54页
        3.4.1 T0代P1转基因水稻植株表型观察第51-52页
        3.4.2 T0代P10转基因水稻植株表型观察第52-54页
    3.5 T0代P1与P10转基因水稻植株结实与种子收获第54-55页
        3.5.1 T0代P1转基因水稻植株结实情况第54页
        3.5.2 T0代P10转基因水稻植株结实情况第54-55页
    3.6 T1代P1转基因水稻植株分子检测与表型观察第55-58页
        3.6.1 T1代P1转基因水稻植株的培育第55页
        3.6.2 T1代P1转基因水稻植株的PCR检测第55-56页
        3.6.3 T1代P1转基因水稻植株的表型初步观察第56-58页
    3.7 T1代P10转基因水稻植株分子检测与表型观察第58-62页
        3.7.1 T1代P10转基因水稻植株的培育第58页
        3.7.2 T1代转基因水稻植株的PCR检测第58-59页
        3.7.3 T1代转基因水稻植株的表型初步观察第59-60页
        3.7.4 T1代转基因水稻CP表达量RT-q PCR检测方法的建立第60-62页
4 结论与讨论第62-69页
    4.1 结论第62-63页
    4.2 讨论第63-67页
        4.2.1 SRBSDV基因组各组分植物表达载体的选择与构建第63-64页
        4.2.2 农杆菌介导法对水稻愈伤的遗传转化优化第64-65页
        4.2.3 P1转基因水稻表型变化的可能性分析第65-66页
        4.2.4 P10转基因水稻表型变化的可能性分析第66-67页
        4.2.5 转基因水稻体内CP相对表达量检测方法的建立第67页
    4.3 进一步的研究建议第67-69页
致谢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8页
附录A SRBSDV基因组12个基因ORF测序结果第78-96页
附录B 组织培养各培养基配方第96-102页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第102页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RBSDV及RRSV改变水稻对介体及非介体飞虱引诱能力的研究
下一篇:甘蔗鞭黑粉菌有性配合相关基因SsGpa的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