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20页 |
1.1.1 甘蔗黑穗病的研究概况 | 第12-16页 |
1.1.1.1 甘蔗黑穗病发生和危害 | 第12-13页 |
1.1.1.2 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 | 第13-14页 |
1.1.1.3 甘蔗黑穗病的防治 | 第14-16页 |
1.1.2 黑粉菌有性配合机理研究概述 | 第16-18页 |
1.1.2.1 玉米黑粉菌 | 第16-17页 |
1.1.2.2 玉米丝轴黑粉菌 | 第17-18页 |
1.1.2.3 大麦坚黑粉菌 | 第18页 |
1.1.3 含有G-Patch结构域蛋白质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1.3.1 G-Patch的结构和G-Patch理化性质 | 第18-20页 |
1.1.3.2 含有G-Patch结构域的蛋白质功能 | 第20页 |
1.2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41页 |
2.1 材料 | 第21-25页 |
2.1.1 试验菌株 | 第21页 |
2.1.2 载体 | 第21-22页 |
2.1.3 主要试剂和抗生素 | 第22页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2-23页 |
2.1.5 主要培养基及其配制 | 第23-24页 |
2.1.6 Southern杂交所用试剂及配置 | 第24页 |
2.1.7 甘蔗品种及种植 | 第24页 |
2.1.8 试验所用引物 | 第24-25页 |
2.2 方法 | 第25-41页 |
2.2.1 甘蔗鞭黑粉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5-26页 |
2.2.2 DNA检测和回收 | 第26-27页 |
2.2.3 大肠杆菌克隆 | 第27-29页 |
2.2.4 重组质粒的鉴定与抽提 | 第29页 |
2.2.5 Zeocin抗生素抑制突变体A9最低浓度的确定 | 第29-30页 |
2.2.6 突变体载体的构建 | 第30-33页 |
2.2.6.1 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 | 第30-32页 |
2.2.6.2 互补载体的构建 | 第32-33页 |
2.2.7 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 | 第33-34页 |
2.2.8 敲除突变体的筛选和鉴定 | 第34-37页 |
2.2.8.1 选择性平板复筛 | 第34-35页 |
2.2.8.2 敲除突变体PCR检测 | 第35页 |
2.2.8.3 敲除突变体Southern杂交检测 | 第35-37页 |
2.2.9 互补体筛选和鉴定 | 第37-38页 |
2.2.9.1 选择性平板复筛 | 第37页 |
2.2.9.2 互补转化子有性配合筛选 | 第37页 |
2.2.9.3 PCR检测 | 第37-38页 |
2.2.10 基因表达量分析 | 第38-40页 |
2.2.10.1 甘蔗鞭黑粉菌total RNA提取 | 第38-39页 |
2.2.10.2 cDNA合成 | 第39页 |
2.2.10.3 基因表达分析 | 第39-40页 |
2.2.11 敲除突变体有性配合检测 | 第40页 |
2.2.12 敲除突变体和互补体表型分析 | 第40页 |
2.2.13 突变体A9转录组分析 | 第40-41页 |
2.2.14 敲除突变体和互补体的致病力测定 | 第41页 |
2.2.14.1 接种 | 第41页 |
2.2.14.2 病情调查 | 第4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1-60页 |
3.1 目的基因序列分析 | 第41-43页 |
3.2 基因SsGpa敲除 | 第43-47页 |
3.2.1 敲除转化子获得 | 第43-44页 |
3.2.2 敲除转化子鉴定 | 第44-47页 |
3.2.2.1 转化子PCR验证 | 第44-45页 |
3.2.2.2 敲除转化子Southern杂交验证 | 第45-47页 |
3.2.3 敲除突变体有性配合验证 | 第47页 |
3.3 基因SsGpa功能互补 | 第47-50页 |
3.3.1 Zeocin抗生素抑制突变体A9最适浓度确定 | 第47-48页 |
3.3.2 互补转化子获得 | 第48页 |
3.3.3 互补转化子有性配合筛选 | 第48-49页 |
3.3.4 阳性转化子PCR验证 | 第49-50页 |
3.4 基因SsGpa的表达量检测 | 第50-52页 |
3.4.1 total RNA抽提 | 第50-51页 |
3.4.2 表达量检测 | 第51-52页 |
3.5 敲除突变体和互补体表型分析 | 第52-53页 |
3.5.1 单倍体形态 | 第52-53页 |
3.5.2 生长速率测定 | 第53页 |
3.6 A9转录组分析 | 第53-58页 |
3.6.1 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和注释 | 第53-54页 |
3.6.2 差异表达基因转录组分析 | 第54-56页 |
3.6.3 信息素反应因子Prf1对有性配合的调控 | 第56-58页 |
3.7 敲除突变体和互补体的致病性测 | 第58-60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60-65页 |
4.1 结论 | 第60页 |
4.2 讨论 | 第60-64页 |
4.2.1 黑粉菌有性配合相关基因 | 第60-61页 |
4.2.2 基因SsGpa对甘蔗鞭黑粉菌有性配合和致病性的影响 | 第61-62页 |
4.2.3 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效率的影响因素 | 第62-63页 |
4.2.4 同源重组效率的影响因素 | 第63-64页 |
4.2.5 功能互补成功率影响因素 | 第64页 |
4.3 有待深入研究工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5页 |
附录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