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前言 | 第12-21页 |
1.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1.1.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和危害 | 第12页 |
1.1.2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症状及发生特点 | 第12-13页 |
1.1.3 SRBSDV的病原性质及基因组结构与功能 | 第13页 |
1.1.4 SRBSDV的寄主范围、传播介体及病害循环 | 第13-14页 |
1.2 水稻齿叶矮缩病及其传播介体褐飞虱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1.2.1 水稻齿叶矮缩病的发生与危害 | 第14-15页 |
1.2.2 水稻齿叶矮缩病的病害症状 | 第15页 |
1.2.3 水稻齿叶矮缩病寄主范围及传播介体传毒特性 | 第15-16页 |
1.2.4 RRSV粒体的基因组结构与功能 | 第16-17页 |
1.3 病毒侵染对介体和非介体节肢动物的影响 | 第17-19页 |
1.4 病毒侵染对寄主植物防御生理的影响 | 第19-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23页 |
2.1.1 供试水稻 | 第21页 |
2.1.2 供试病毒 | 第21页 |
2.1.3 供试飞虱 | 第21-22页 |
2.1.4 主要仪器及用品 | 第22页 |
2.1.5 主要试剂及配方 | 第22-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29页 |
2.2.1 水稻培养及病毒接种 | 第23-24页 |
2.2.2 水稻及飞虱体内病毒检测方法 | 第24-25页 |
2.2.3“嗅觉因子”介导的两种稻飞虱寄主选择偏好性测定 | 第25-26页 |
2.2.4“综合感觉因子”介导的两种稻飞虱寄主选择偏好性测定 | 第26-27页 |
2.2.5 水稻叶组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27-28页 |
2.2.6 不同病程点病毒含量、防御及挥发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测定 | 第28页 |
2.2.7 数据分析 | 第28-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45页 |
3.1“Y”型嗅觉及群体自由选择下感病稻株对无毒飞虱的引诱能力 | 第29-32页 |
3.1.1 感染SRBSDV的水稻病株对无毒白背飞虱和无毒褐飞虱的引诱能力 | 第29-31页 |
3.1.2 感染RRSV的水稻病株对无毒褐飞虱和无毒白背飞虱的引诱能力 | 第31-32页 |
3.2.“Y”型嗅觉及群体自由选择下感病稻株带毒飞虱的引诱能力 | 第32-36页 |
3.2.1 感染SRBSDV的水稻病株对带毒白背飞虱和带毒褐飞虱的引诱能力 | 第32-34页 |
3.2.2 感染RRSV的水稻病株对带毒白背飞虱和带毒褐飞虱的引诱能力 | 第34-36页 |
3.3 不同病程点叶绿素相对含量 | 第36-38页 |
3.4 不同病程点病株病毒含量 | 第38-40页 |
3.5 不同病程点水稻抗虫防御相关基因表达水平 | 第40-42页 |
3.5.1 SRBSDV侵染对水稻抗虫防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0-41页 |
3.5.2 RRSV侵染对水稻抗虫防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1-42页 |
3.6 不同病程点水稻挥发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水平 | 第42-45页 |
3.6.1 SRBSDV侵染对水稻挥发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3-44页 |
3.6.2 RRSV侵染对水稻挥发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4-45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5-54页 |
4.1 结论 | 第45-46页 |
4.2 讨论 | 第46-53页 |
4.2.1 选择试验中病株对无毒飞虱的引诱能力及其与病程相关性 | 第46-47页 |
4.2.2 选择试验中病株对带毒飞虱的引诱能力及其与病程相关性 | 第47-48页 |
4.2.3 病株对飞虱的引诱能力与其病毒含量之间的关系 | 第48-50页 |
4.2.4 水稻防御及挥发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对飞虱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 第50-53页 |
4.3 进一步的研究建议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4页 |
附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