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搅拌过程的监控 | 第15-16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16-18页 |
第2章 混凝土搅拌过程及搅拌原理 | 第18-30页 |
2.1 水泥混凝土的物料组成及水化反应 | 第18-19页 |
2.1.1 混凝土的结构 | 第18-19页 |
2.1.2 水化作用 | 第19页 |
2.2 搅拌站主要组成部分 | 第19-20页 |
2.2.1 搅拌站分类 | 第19-20页 |
2.2.2 搅拌站的结构 | 第20页 |
2.3 商品混凝土生产流程 | 第20-22页 |
2.3.1 物料的配送 | 第20-21页 |
2.3.2 搅拌主机 | 第21-22页 |
2.4 水泥混凝土的流变性 | 第22-26页 |
2.4.1 搅拌混凝土的Bingham模型 | 第22-24页 |
2.4.2 搅拌过程的在线监控 | 第24-26页 |
2.5 水泥混凝土的主要性质 | 第26-29页 |
2.5.1 和易性 | 第26-27页 |
2.5.2 强度 | 第27页 |
2.5.3 抗压强度和坍落度的关系 | 第27页 |
2.5.4 耐久性 | 第27-28页 |
2.5.5 混凝土性能选择 | 第28页 |
2.5.6 混凝土坍落度和抗压强度的测量 | 第28-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电流信号的采集与处理 | 第30-38页 |
3.1 混凝土性能预测方法 | 第30-31页 |
3.2 动态搅拌过程研究的意义 | 第31-32页 |
3.3 变量与搅拌过程的对应关系 | 第32-34页 |
3.3.1 最大电流 | 第33页 |
3.3.2 最终电流 | 第33页 |
3.3.3 平均电流 | 第33页 |
3.3.4 电流方差 | 第33页 |
3.3.5 峰度、偏度 | 第33-34页 |
3.3.6 系统固有频率、阻尼比 | 第34页 |
3.4 电流信号的处理 | 第34-37页 |
3.4.1 中数法预处理电流信号 | 第34-36页 |
3.4.2 归一化处理 | 第36-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混凝土性能预测分析参量的选取 | 第38-48页 |
4.1 物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38-42页 |
4.2 选取相关电流参量 | 第42-45页 |
4.3 搅拌系统特征参数的处理 | 第45-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5章 混凝土性能预测方法研究 | 第48-70页 |
5.1 学习机器的使用 | 第48-49页 |
5.2 基于物料配合比的混凝土性能预测 | 第49-53页 |
5.3 基于动态信号与配合比的混凝土性能预测 | 第53-66页 |
5.3.1 基于最终电流与物料信息的预测模型 | 第54-55页 |
5.3.2 基于平均电流与物料信息的预测模型 | 第55页 |
5.3.3 基于电流方差与物料信息的预测模型 | 第55-56页 |
5.3.4 基于最大电流与物料信息的预测模型 | 第56-57页 |
5.3.5 基于峰度与物料信息的预测模型 | 第57页 |
5.3.6 基于偏度与物料信息的预测模型 | 第57-58页 |
5.3.7 基于固有频率与物料信息的预测模型 | 第58-60页 |
5.3.8 基于阻尼比与物料信息的预测模型 | 第60页 |
5.3.9 参量组合的调整 | 第60-66页 |
5.4 预测结果对比与总结 | 第66-6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6章 核主元分析法的应用 | 第70-76页 |
6.1 核主元分析法的使用意义 | 第70-71页 |
6.2 建立KPCA-LSSVM预测模型 | 第71-75页 |
6.2.1 使用KPCA提取数据特征 | 第71-73页 |
6.2.2 基于KPCA-LSSVM的混凝土性能预测模型 | 第73-75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