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柴油机论文--构造论文

基于EGR的国Ⅳ柴油机燃烧系统性能优化试验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8页
    1.1 引言第10-14页
        1.1.1 现代内燃机发展面临的两大挑战第10-12页
        1.1.2 国内外排放法规的发展第12-14页
    1.2 柴油机增压技术的发展第14-17页
        1.2.1 涡轮增压技术第14-15页
        1.2.2 两级涡轮增压技术第15-16页
        1.2.3 涡轮增压中冷技术第16-17页
    1.3 柴油机排放控制的关键技术第17-25页
        1.3.1 电控燃油喷射技术第17-20页
        1.3.2 柴油机废气再循环技术第20-22页
        1.3.3 柴油机排气后处理技术第22-25页
    1.4 柴油机排放控制的技术路线第25-26页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第26-28页
第二章 试验装置和研究方法第28-35页
    2.1 试验装置第28-30页
        2.1.1 试验台架第28-29页
        2.1.2 发动机技术参数第29页
        2.1.3 主要仪器设备第29-30页
    2.2 研究方法第30-35页
        2.2.1 高压共轨燃油喷射控制第30-31页
        2.2.2 发动机数据采集及分析系统第31-32页
        2.2.3 EGR的实现和控制方法第32页
        2.2.4 功率校正第32-33页
        2.2.5 EGR率和排气成分的测量及分析第33页
        2.2.6 试验研究的工况选择第33-35页
第三章 进气增压系统的优化及其对柴油机的影响第35-49页
    3.1 试验条件第35-36页
    3.2 两级增压系统方案优化及其对柴油机的影响研究第36-47页
        3.2.1 高压级增压器涡轮机优化试验第37-38页
        3.2.2 低压级增压器压气机的优化试验第38-44页
        3.2.3 高压级涡轮的进一步优化匹配第44-47页
    3.3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四章 燃烧室结构优化设计及其对柴油机的影响第49-59页
    4.1 两级增压柴油机燃烧室方案设计第49-50页
    4.2 不同燃烧室结构参数对柴油机影响的试验研究第50-56页
        4.2.1 不同燃烧室结构对柴油机进气的影响第50-51页
        4.2.2 不同燃烧室结构对柴油机燃烧和性能的影响第51-53页
        4.2.3 不同燃烧室结构对柴油机排放的影响第53-56页
    4.3 不同燃烧室方案优化后排放对比第56-57页
    4.4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五章 基于EGR技术实现国V的控制策略研究第59-77页
    5.1 主喷定时对柴油机燃烧、性能和排放的影响第59-63页
        5.1.1 主喷定时对缸内燃烧的影响第59-61页
        5.1.2 主喷定时对柴油机性能和排放的影响第61-63页
    5.2 喷油压力对柴油机燃烧、性能和排放特性的影响第63-67页
        5.2.1 喷油压力对缸内燃烧过程的影响第63-65页
        5.2.2 喷油压力对柴油机性能和排放的影响第65-67页
    5.3 后喷参数对柴油机燃烧、性能和排放影响第67-73页
        5.3.1 后喷对柴油机燃烧的影响第68-69页
        5.3.2 主后喷间隔对性能和排放的影响第69-70页
        5.3.3 后喷技术对柴油机NOx和soot比排放的影响第70-71页
        5.3.4 后喷技术对NOx-soot和NOx-BSFC的trade-off关系影响第71-73页
    5.4 喷油参数以及ESC测试循环优化结果第73-75页
    5.5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和工作展望第77-79页
    6.1 全文总结第77-78页
    6.2 工作展望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3页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83-84页
致谢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砷化镓聚光系统的构建及其太阳能电池温度的余热利用分析
下一篇:2ZB-6型手扶插秧机底盘结构系统参数化建模与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