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9-30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镁合金材料研究现状 | 第10-20页 |
1.2.1 镁及镁合金 | 第10-12页 |
1.2.1.1 镁的基本性质 | 第10-11页 |
1.2.1.2 镁合金的特点 | 第11-12页 |
1.2.2 压铸镁合金 | 第12-16页 |
1.2.2.1 镁合金的压铸特性及工艺进展 | 第12-13页 |
1.2.2.2 常用压铸镁合金及合金元素的作用 | 第13-16页 |
1.2.3 压铸镁合金的耐高温性能及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2.3.1 压铸镁合金的高温蠕变特点 | 第16-18页 |
1.2.3.2 耐高温压铸镁合金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 镁合金切削加工性能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1.3.1 金属材料的切削加工性 | 第21-22页 |
1.3.2 镁合金的切削加工性及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3.3 镁合金的安全生产 | 第24-25页 |
1.4 磨损机理图的研究进展 | 第25-28页 |
1.4.1 磨损机理图 | 第25-26页 |
1.4.2 磨损图的发展 | 第26-28页 |
1.4.2.1 金属磨损图 | 第26-28页 |
1.4.2.2 切削刀具材料的磨损图 | 第28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实验内容与实验方法 | 第30-3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0-32页 |
2.1.1 实验用镁合金材料 | 第30-31页 |
2.1.2 实验用镁合金的制备 | 第31-32页 |
2.1.3 钻削刀具材料 | 第32页 |
2.2 组织和力学性能实验 | 第32-33页 |
2.3 钻削性能实验 | 第33-34页 |
2.3.1 钻削力的测量 | 第33页 |
2.3.2 钻头磨损量 | 第33-34页 |
2.4 实验设备 | 第34-36页 |
2.4.1 材料制备设备 | 第34-35页 |
2.4.2 组织与机械性能实验设备 | 第35页 |
2.4.3 钻削实验设备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压铸镁合金AZ91的组织与力学性能 | 第36-56页 |
3.1 稀土镁合金的显微组织 | 第36-45页 |
3.2 稀土镁合金的力学性能 | 第45-55页 |
3.2.1 硬度 | 第45-46页 |
3.2.2 拉伸强度 | 第46-50页 |
3.2.3 高温强化机理分析 | 第50-51页 |
3.2.4 拉伸断口形貌分析 | 第51-5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压铸镁合金AZ91钻削力的测量 | 第56-72页 |
4.1 实验设计 | 第56-58页 |
4.2 钻削力测试系统 | 第58-62页 |
4.2.1 钻削力测试系统硬件 | 第58-60页 |
4.2.2 测试系统误差分析 | 第60-61页 |
4.2.3 钻削力测试系统软件 | 第61-62页 |
4.2.4 系统性能 | 第62页 |
4.3 压铸镁合金AZ91钻削力的测量 | 第62-69页 |
4.3.1 测试系统标定 | 第62-64页 |
4.3.2 实验结果 | 第64-67页 |
4.3.3 钻削力经验公式的建立 | 第67-69页 |
4.4 经验公式的实验检测 | 第69-7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钻削压铸镁合金AZ91钻头后刀面的磨损 | 第72-89页 |
5.1 钻削压铸镁合金高速钢钻头后刀面磨损量图 | 第72-74页 |
5.2 钻削压铸镁合金高速钢钻头后刀面磨损机理 | 第74-84页 |
5.2.1 后刀面磨损机理的划分 | 第74-75页 |
5.2.2 各磨损机理区磨损特性分析 | 第75-84页 |
5.3 钻削压铸镁合金时钻头后刀面磨损机理理论分析 | 第84-87页 |
5.3.1 粘着磨损 | 第84-85页 |
5.3.2 磨粒磨损 | 第85-86页 |
5.3.3 扩散磨损 | 第86-8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六章 稀土元素对压铸镁合金切削加工性的影响 | 第89-94页 |
6.1 稀土元素对压铸镁合金AZ91钻削轴向力的影响 | 第89-91页 |
6.2 稀土元素对压铸镁合金AZ91钻削刀具后刀面磨损量的影响 | 第91-93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7页 |
本文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7-108页 |
摘要 | 第108-111页 |
Abstract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