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9页 |
1.1 概述 | 第10-14页 |
1.1.1 恶性肿瘤的全球现状 | 第10-12页 |
1.1.2 肿瘤组织的靶向性特点 | 第12-13页 |
1.1.3 纳米载体在抗肿瘤的应用 | 第13-14页 |
1.2 金纳米载体的制备 | 第14-17页 |
1.2.1 金纳米球 | 第15页 |
1.2.2 金纳米棒 | 第15-16页 |
1.2.3 其它形状的金纳米颗粒 | 第16-17页 |
1.3 金纳米载体在抗肿瘤中的应用 | 第17-27页 |
1.3.1 药物传递 | 第18-20页 |
1.3.1.1 pH敏感传递系统 | 第18-19页 |
1.3.1.2 还原敏感传递系统 | 第19-20页 |
1.3.1.3 光热敏感传递系统 | 第20页 |
1.3.2 基因传递 | 第20-23页 |
1.3.3 生物成像 | 第23-25页 |
1.3.4 光热治疗 | 第25-27页 |
1.4 本文的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27-28页 |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9-32页 |
2.1 试剂 | 第29-31页 |
2.2 仪器 | 第31-32页 |
第三章金纳米基因载体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第32-41页 |
3.1 前言 | 第3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2-36页 |
3.2.1 金纳米棒的制备 | 第32-34页 |
3.2.2 理化性能的表征 | 第34-35页 |
3.2.2.1 紫外检测 | 第34页 |
3.2.2.2 透射电镜 | 第34页 |
3.2.2.3 热失重 | 第34页 |
3.2.2.4 元素分析 | 第34-35页 |
3.2.2.5 表面电荷 | 第35页 |
3.2.2.6 ICP-MS检测 | 第35页 |
3.2.3 细胞培养 | 第35页 |
3.2.4 细胞毒性实验 | 第35-36页 |
3.2.5 细胞转染实验 | 第3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6-39页 |
3.3.1 金纳米棒的理化性能 | 第36-38页 |
3.3.2 细胞存活率 | 第38页 |
3.3.3 细胞转染效率 | 第38-39页 |
3.4 本章结论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多功能基因传递系统的构建及其抗肿瘤应用研究 | 第41-60页 |
4.1 前言 | 第41-4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2-48页 |
4.2.1 金纳米棒的表面修饰 | 第42-43页 |
4.2.2 理化性能的表征 | 第43-44页 |
4.2.2.1 紫外检测 | 第43页 |
4.2.2.2 透射电镜 | 第43页 |
4.2.2.3 热失重 | 第43页 |
4.2.2.4 元素分析 | 第43-44页 |
4.2.2.5 表面电荷 | 第44页 |
4.2.2.6 ICP-MS检测 | 第44页 |
4.2.3 凝胶阻滞电泳实验 | 第44页 |
4.2.4 细胞毒性实验 | 第44页 |
4.2.5 细胞转染实验 | 第44-45页 |
4.2.6 激光共聚焦实验 | 第45-46页 |
4.2.7 体外光热治疗 | 第46页 |
4.2.8 体内光声成像 | 第46-4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8页 |
4.3.1 理化性能 | 第48-51页 |
4.3.2 基因复合能力 | 第51-52页 |
4.3.3 细胞毒性 | 第52-53页 |
4.3.4 细胞转染效率 | 第53-54页 |
4.3.5 细胞内吞 | 第54-55页 |
4.3.6 光热治疗效果 | 第55-57页 |
4.3.7 生物分布特点 | 第57-58页 |
4.4 本章结论 | 第58-60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60页 |
5.2 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