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理学论文

iRGD介导的阿霉素—树枝状聚合物抗脑质瘤的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2页
前言第13-17页
第一章 复合物iRGD-PPCD的制备与表征第17-32页
    1 材料与仪器第17-18页
    2 实验方法第18-23页
        2.1 iRGD-PEG-PAMAM的合成第18-20页
        2.2 iRGD-PEG-PAMAM氢核磁共振(~1H-NMR)的表征第20页
        2.3 iRGD-PPCD的合成第20-21页
        2.4 iRGD-PPCD复合物中总DOX含量测定第21-22页
        2.5 iRGD-PPCD的紫外吸收特征第22页
        2.6 粒径和Zeta电位的测定第22-23页
        2.7 体外释放第23页
        2.8 PPCD和RGD-PPCD的合成与表征第23页
    3 实验结果第23-31页
        3.1 iRGD-PEG-PAMAM的~1H-NMR分析第23-26页
        3.2 复合物中DOX含量测定方法评价第26-28页
        3.3 iRGD-PPCD的紫外吸收特征第28页
        3.4 iRGD-PPCD粒径和Zeta电位的测定第28-29页
        3.5 iRGD-PPCD的体外释放第29-30页
        3.6 iRGD-PPCD与RGD-PPCD和PPCD表征结果的比较第30-31页
    4 讨论第31页
        4.1 iRGD-PPCD的合成第31页
        4.2 复合物的表征第31页
    5 小结第31-32页
第二章 iRGD介导复合物的细胞学评价第32-44页
    1 材料与仪器第32-34页
    2 实验方法第34-36页
        2.1 Western blot对细胞中受体表达量的测定第34-35页
        2.2 复合物细胞毒性考察第35页
        2.3 复合物细胞摄取考察第35页
        2.4 肿瘤球的培养和复合物渗透性考察第35-36页
    3 实验结果第36-42页
        3.1 细胞受体表达测定第36-37页
        3.2 细胞毒实验第37-38页
        3.3 细胞摄取和多肽抑制的影响第38-39页
        3.4 肿瘤球渗透性评价第39-42页
    4 讨论第42-43页
        4.1 细胞毒和细胞摄取第42页
        4.2 肿瘤球渗透性评价第42-43页
    5 小结第43-44页
第三章 iRGD介导的复合物对肿瘤新生血管的影响第44-51页
    1 材料和仪器第44-45页
    2 实验方法第45页
        2.1 C6荷瘤小鼠模型的建立及给药第45页
        2.2 药物对肿瘤血管渗透性影响的评价第45页
        2.3 肿瘤新生血管抑制性考察第45页
    3 实验结果第45-49页
        3.1 药物对肿瘤血管渗透性影响的评价第45-47页
        3.2 肿瘤新生血管抑制性考察第47-49页
    4 讨论第49-50页
    5 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iRGD介导的复合物的体内研究第51-8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1-52页
    2 方法第52-58页
        2.1 C6脑胶质瘤小鼠原位模型的建立第52页
        2.2 C6脑胶质瘤小鼠的药动学和组织分布实验第52-56页
        2.3 免疫荧光考察肿瘤内药物分布第56页
        2.4 荷C6脑胶质瘤小鼠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第56-57页
        2.5 肿瘤的病理学观察第57-58页
        2.6 数据统计第58页
    3 结果第58-79页
        3.1 药动学和组织分布实验第58-73页
            3.1.1 血浆和组织样品中总DOX含量分析方法验证第58-62页
            3.1.2 血浆和组织样品中游离DOX含量分析方法验证第62-66页
            3.1.3 荷C6脑胶质瘤小鼠的体内药动学第66-68页
            3.1.4 荷C6脑胶质瘤小鼠的组织分布第68-73页
        3.2 免疫荧光考察肿瘤内药物分布第73-75页
        3.3 C6荷瘤小鼠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第75-76页
        3.4 肿瘤组织的HE染色观察第76-78页
        3.5 TUNEL法检测组织水平的凋亡第78-79页
    4. 讨论第79-81页
        4.1 组织渗透性多肽介导药物的应用第79-80页
        4.2 iRGD介导的PPCD增强对肿瘤组织的渗透能力和抗肿瘤效果第80页
        4.3 iRGD与复合物给药系统联合给药途径的优势第80-81页
    5 小结第81-82页
第五章 复合物缓释植入剂的制备及体内外研究第82-102页
    1 材料与仪器第82-83页
    2 实验方法第83-88页
        2.1 缓释植入剂的制备第83页
        2.2 缓释植入剂的含量测定第83-85页
        2.3 缓释植入剂的体外释放评价第85-88页
        2.4 缓释植入剂的体内行为研究第88页
    3 实验结果第88-99页
        3.1 缓释植入片的制备第88页
        3.2 缓释植入片的含量测定第88-92页
        3.3 缓释植入剂的体外释放评价第92-98页
        3.4 缓释植入剂的体内行为研究第98-99页
    4 讨论第99-101页
        4.1 植入片体外释放介质的选择第99-100页
        4.2 植入片体外释放行为评价第100页
        4.3 活体成像考察植入片体内行为第100-101页
    5 小结第101-102页
全文总结第102-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09页
致谢第109-110页
附录第110-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针对脑部Aβ42的双级靶向纳米递药系统的构建及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研究
下一篇:非挥发半导体存储器辐照失效机理及抗辐照加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