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初中语文教材中现当代短篇小说的结构要素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2页 |
一、小说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 第7-8页 |
(一)小说在语文学习中的价值 | 第7页 |
(二)课程标准中小说教学的目标与内容的解读 | 第7-8页 |
二、目前初中小说阅读教学现状 | 第8-11页 |
(一)理论与实际课堂教学脱节 | 第8-9页 |
(二)小说教学的主要问题 | 第9-11页 |
三、本选题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思路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探索小说“开头”的多重意义 | 第12-22页 |
第一节 小说开头的“时间”要素分析 | 第12-17页 |
一、开头交代时间背景的意义 | 第12-14页 |
二、从开头发现小说时间的起点 | 第14-15页 |
三、从叙述者立场探究时间开头的复杂性 | 第15-17页 |
第二节“地点”要素在小说开头的意义 | 第17-20页 |
一、作为情节核心的地点交代 | 第17-18页 |
二、作为冲突要素的地点说明 | 第18-19页 |
三、作为事件舞台的地点暗示 | 第19-20页 |
第三节 小说以“人物”开头的意义 | 第20-22页 |
一、直接交代主要人物形象 | 第20页 |
二、通过次要人物暗示主要人物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辨析小说“结尾”的类型及其价值 | 第22-30页 |
第一节 初中教材中短篇小说的结尾类型分析 | 第22-25页 |
一、文完意足式结尾的价值指向 | 第22-23页 |
二、留白式结尾的含义空间 | 第23-24页 |
三、欧·亨利式结尾的三个特点 | 第24-25页 |
第二节 结尾与情节的关系分析 | 第25-28页 |
一、文完意足式结尾与情节的逻辑关系 | 第25-26页 |
二、留白式结尾与情节的补充想象 | 第26-27页 |
三、欧·亨利式结尾中的情与理 | 第27-28页 |
第三节 分析小说结尾的不同立场 | 第28-30页 |
一、价值观差异与分析的不同结论 | 第28页 |
二、艺术趣味差异与结尾的不同评价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小说的照应设计及意义的研究 | 第30-35页 |
第一节 关于小说照应的三种分类 | 第30-32页 |
一、小说首尾之间的照应 | 第30-31页 |
二、小说内容和标题的照应 | 第31页 |
三、小说内部的前后照应 | 第31-32页 |
第二节 关于细节照应的相关问题 | 第32-33页 |
一、细节描写的类型 | 第32页 |
二、细节照应的情节意义 | 第32-33页 |
第三节 照应与主旨的关系 | 第33-35页 |
一、通过照应明示主旨 | 第33-34页 |
二、借助照应暗示主旨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探究小说“线索”的类型及其作用 | 第35-41页 |
第一节 初中教材中短篇小说线索的类型 | 第35-38页 |
一、明暗线索 | 第35-36页 |
二、主副线索 | 第36-37页 |
三、横纵线索 | 第37页 |
四、关于线索的主次问题 | 第37-38页 |
第二节 线索的作用 | 第38-40页 |
一、理清事件的脉络 | 第38页 |
二、展开故事背景 | 第38-39页 |
三、凸显人物性格 | 第39-40页 |
第三节 关于线索处理的深入理解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附录:初中白话短篇小说篇目罗列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