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至金塘港区江海联运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5页 |
1.1 江海联运的概述 | 第12页 |
1.2 江海联运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创新点 | 第13-15页 |
1.3.1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金塘港发展江海联运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 第15-22页 |
2.1 金塘港的概述 | 第15-16页 |
2.2 金塘港发展江海联运的可行性 | 第16-18页 |
2.2.1 金塘港优越的自然条件 | 第16-17页 |
2.2.2 国家政策支持 | 第17-18页 |
2.3 金塘港发展江海联运的必要性 | 第18-22页 |
2.3.1 服务长江经济带港口城市的需要 | 第18页 |
2.3.2 提升舟山群岛新区软实力的需要 | 第18-19页 |
2.3.3 金塘港区发展海洋经济的需要 | 第19页 |
2.3.4 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 第19-22页 |
第三章 金塘港江海联运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2-30页 |
3.1 长江航道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 | 第22-24页 |
3.1.1 航道方面 | 第22-23页 |
3.1.2 三峡通航方面 | 第23-24页 |
3.2 港口企业资源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3.2.1 长江沿途港口影响及不足 | 第24-25页 |
3.2.2 运输企业的影响及不足 | 第25页 |
3.3 集装箱船舶状况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3.3.1 集装箱船舶状况对发展江海联运影响 | 第25-27页 |
3.3.2 长江集装箱船存在的问题 | 第27页 |
3.4 协调合作方面的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3.4.1 信息不对称 | 第27-28页 |
3.4.2 协调统一的合作模式尚未建立 | 第28页 |
3.5 宏观政策上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3.5.1 对外开放水平不高 | 第28页 |
3.5.2 航运规范体系尚不完善 | 第28页 |
3.5.3 建设投资模式比较单一 | 第28-2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金塘港江海联运RFR分析 | 第30-44页 |
4.1 评价指标—必要运费率(RFR)的介绍 | 第30-32页 |
4.2 江海联运与江海中转比较方案设立依据 | 第32-34页 |
4.3 方案运输成本的构成 | 第34-36页 |
4.4 船型选择主要影响因素 | 第36-37页 |
4.5 设立江海联运与江海中转比较方案 | 第37-39页 |
4.5.1 航线方案的设立 | 第37-38页 |
4.5.2 船型的选择 | 第38-39页 |
4.6 两种运输方式基于必要运费率比较分析 | 第39-43页 |
4.6.1 重庆至舟山金塘港集装箱运输方案 | 第39-40页 |
4.6.2 武汉至舟山金塘港集装箱运输方案 | 第40-41页 |
4.6.3 南京至舟山金塘港集装箱运输方案 | 第41-42页 |
4.6.4 各航段必要分费率汇总比较 | 第42-4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金塘港发展江海联运建议 | 第44-49页 |
5.1 长江航道的优化建议 | 第44-45页 |
5.2 港口企业资源优化建议 | 第45-46页 |
5.3 江海联运标准化船型推进建议 | 第46页 |
5.4 船舶协调建议 | 第46-47页 |
5.4.1 完善江海联运公共信息平台的服务 | 第46-47页 |
5.4.2 完善协调制度 | 第47页 |
5.5 宏观政策建议 | 第47-4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49页 |
6.2 论文展望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