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材料论文--非金属材料论文--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论文

基于堆积模型的绿色低碳胶凝材料颗粒系统的离散单元法(DEM)分析仿真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8-17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8-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5页
        1.2.1 绿色混凝土的研究现状第10-14页
        1.2.2 颗粒堆积模型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5-17页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2 本文的技术路线图第16-17页
第2章 模型介绍及实验方法第17-35页
    2.1 可压缩堆积模型的介绍第17页
    2.2 可压缩堆积模型的推导第17-23页
        2.2.1 无相互作用第18-19页
        2.2.2 完全相互作用第19页
        2.2.3 部分相互作用第19-22页
        2.2.4 压实指数第22-23页
    2.3 可压缩堆积模型的应用第23-25页
        2.3.1 模型参数的确定第23-24页
        2.3.3 模型的计算机程序第24-25页
    2.4 离散单元法第25-29页
        2.4.1 离散单元法概述第25-26页
        2.4.2 离散单元法基本原理第26-28页
        2.4.3 离散单元法的应用第28-29页
    2.5 试验原材料及性能测定第29-31页
        2.5.1 试验原材料第29-30页
        2.5.2 材料密度的测量方法第30-31页
    2.6 堆积密实度测量方法第31-33页
        2.6.1 松装密实度第31-32页
        2.6.2 振实密实度第32-33页
    2.7 试验方法第33-34页
    2.8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3章 堆积密实度实验及数值模拟第35-54页
    3.1 引言第35-36页
    3.2 颗粒形貌对堆积密实度的影响第36-43页
        3.2.1 球体形貌颗粒的堆积第36-41页
        3.2.2 其他形貌颗粒的堆积第41-43页
    3.3 堆积过程对堆积密实度的影响第43-46页
        3.3.1 振动时间对堆积密实度的影响第44页
        3.3.2 振动频率对堆积密实度的影响第44-45页
        3.3.3 模拟振实堆积第45-46页
    3.4 二元混合料的参数标定第46-50页
        3.4.1 二元混合料颗粒堆积的研究第47页
        3.4.2 相互作用系数的标定第47-50页
    3.5 三元混合料颗粒堆积的研究第50-52页
        3.5.1 三元混合料颗粒堆积的研究第50-51页
        3.5.2 压实指数的确定第51-52页
    3.6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4章 微小颗粒的堆积模型研究第54-71页
    4.1 几何相互作用第54-58页
    4.2 表面力的相互作用第58-63页
        4.2.1 胶体稳定理论第58-59页
        4.2.2 离散单元法模拟第59-61页
        4.2.3 相互作用力第61-63页
    4.3 压实作用第63-67页
        4.3.1 颗粒结构的变形第63-64页
        4.3.2 压实值的变化第64-66页
        4.3.3 压实值的影响第66-67页
    4.4 压实-相互作用堆积模型第67-70页
        4.4.1 密实度实验值第67-69页
        4.4.2 输入参数第69页
        4.4.3 压实-相互作用值第69-70页
    4.5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5章 新拌混凝土颗粒系统的模拟研究第71-87页
    5.1 离散单元模型第71页
    5.2 拌和过程数值模拟第71-78页
        5.2.1 拌和状态指标第72-73页
        5.2.2 拌和实验及模拟验证第73-75页
        5.2.3 搅拌机拌和实验及模拟第75-78页
    5.3 新拌混凝土流动性能模拟第78-83页
        5.3.1 塌落度实验与模拟第78-80页
        5.3.2 L型箱实验与模拟第80-81页
        5.3.3 V型箱实验与模拟第81-82页
        5.3.4 U型箱实验与模拟第82-83页
    5.4 新拌混凝土泵送系统模拟第83-86页
        5.4.1 引言第83-84页
        5.4.2 泵送系统数值模拟第84-86页
    5.5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87-89页
    6.1 主要结论第87-88页
    6.2 研究展望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3页
附录第93-99页
致谢第99-10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云南丽江S220公路片理化岩体边坡破坏机理研究
下一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学习生活习惯研究--以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