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堆积模型的绿色低碳胶凝材料颗粒系统的离散单元法(DEM)分析仿真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绿色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2 颗粒堆积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本文的技术路线图 | 第16-17页 |
第2章 模型介绍及实验方法 | 第17-35页 |
2.1 可压缩堆积模型的介绍 | 第17页 |
2.2 可压缩堆积模型的推导 | 第17-23页 |
2.2.1 无相互作用 | 第18-19页 |
2.2.2 完全相互作用 | 第19页 |
2.2.3 部分相互作用 | 第19-22页 |
2.2.4 压实指数 | 第22-23页 |
2.3 可压缩堆积模型的应用 | 第23-25页 |
2.3.1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23-24页 |
2.3.3 模型的计算机程序 | 第24-25页 |
2.4 离散单元法 | 第25-29页 |
2.4.1 离散单元法概述 | 第25-26页 |
2.4.2 离散单元法基本原理 | 第26-28页 |
2.4.3 离散单元法的应用 | 第28-29页 |
2.5 试验原材料及性能测定 | 第29-31页 |
2.5.1 试验原材料 | 第29-30页 |
2.5.2 材料密度的测量方法 | 第30-31页 |
2.6 堆积密实度测量方法 | 第31-33页 |
2.6.1 松装密实度 | 第31-32页 |
2.6.2 振实密实度 | 第32-33页 |
2.7 试验方法 | 第33-34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堆积密实度实验及数值模拟 | 第35-54页 |
3.1 引言 | 第35-36页 |
3.2 颗粒形貌对堆积密实度的影响 | 第36-43页 |
3.2.1 球体形貌颗粒的堆积 | 第36-41页 |
3.2.2 其他形貌颗粒的堆积 | 第41-43页 |
3.3 堆积过程对堆积密实度的影响 | 第43-46页 |
3.3.1 振动时间对堆积密实度的影响 | 第44页 |
3.3.2 振动频率对堆积密实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3 模拟振实堆积 | 第45-46页 |
3.4 二元混合料的参数标定 | 第46-50页 |
3.4.1 二元混合料颗粒堆积的研究 | 第47页 |
3.4.2 相互作用系数的标定 | 第47-50页 |
3.5 三元混合料颗粒堆积的研究 | 第50-52页 |
3.5.1 三元混合料颗粒堆积的研究 | 第50-51页 |
3.5.2 压实指数的确定 | 第51-5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4章 微小颗粒的堆积模型研究 | 第54-71页 |
4.1 几何相互作用 | 第54-58页 |
4.2 表面力的相互作用 | 第58-63页 |
4.2.1 胶体稳定理论 | 第58-59页 |
4.2.2 离散单元法模拟 | 第59-61页 |
4.2.3 相互作用力 | 第61-63页 |
4.3 压实作用 | 第63-67页 |
4.3.1 颗粒结构的变形 | 第63-64页 |
4.3.2 压实值的变化 | 第64-66页 |
4.3.3 压实值的影响 | 第66-67页 |
4.4 压实-相互作用堆积模型 | 第67-70页 |
4.4.1 密实度实验值 | 第67-69页 |
4.4.2 输入参数 | 第69页 |
4.4.3 压实-相互作用值 | 第69-7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5章 新拌混凝土颗粒系统的模拟研究 | 第71-87页 |
5.1 离散单元模型 | 第71页 |
5.2 拌和过程数值模拟 | 第71-78页 |
5.2.1 拌和状态指标 | 第72-73页 |
5.2.2 拌和实验及模拟验证 | 第73-75页 |
5.2.3 搅拌机拌和实验及模拟 | 第75-78页 |
5.3 新拌混凝土流动性能模拟 | 第78-83页 |
5.3.1 塌落度实验与模拟 | 第78-80页 |
5.3.2 L型箱实验与模拟 | 第80-81页 |
5.3.3 V型箱实验与模拟 | 第81-82页 |
5.3.4 U型箱实验与模拟 | 第82-83页 |
5.4 新拌混凝土泵送系统模拟 | 第83-86页 |
5.4.1 引言 | 第83-84页 |
5.4.2 泵送系统数值模拟 | 第84-8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7-88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附录 | 第93-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第100页 |